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学术笔谈】
作者:吴 刚,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者按
人文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苏杭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样本,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充分揭示了人文经济发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又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发展理路。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迭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为人文经济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场域。本刊邀请两位学者分别围绕人文经济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创新、数字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两个主题撰文,为更好理解和发展人文经济学提供有益参考。
在数字技术加速重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时代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重大命题,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开创了人文价值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全新理论范式。当前,数字经济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为人文经济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在成为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重要场域的同时,也提出了加快建构数字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急迫需求。
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特质与价值升华
数字时代丰富了人文经济学的理论特质。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在于对“人的主体性”进行哲学重塑,其体系构建展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质:在认识论层面实现了从“经济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范式转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使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论获得当代诠释;在方法论层面构建了“文化—技术—经济”分析框架,运用社会计算、复杂系统仿真等技术,实证和阐释了技术、文化与经济的动态转化规律;在价值论层面为数字经济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通过数字治理创新将“民惟邦本”等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这一理论体系不仅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工具理性的局限,更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位一体”架构:生产力层面建立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的协同机制,生产关系层面完善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制度,文明形态层面开创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的融合范式,为全球数字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数字时代推动了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升华。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为人文经济学注入了新的动能,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数智技术手段,推动文物资源的活态化呈现、典籍文献的可视化传承、非遗技艺的时尚化表达,深度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经济价值与文化潜能。另一方面,数字社群通过算法推荐与兴趣社交重构文化认同机制,远程协作模式重新定义工作价值与生活平衡的边界。如杭州“数字游民公社”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创意生产与生活质量的有机统一。尤为关键的是,人工智能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对人类的创造性潜能、主体性地位及尊严边界构成了深层挑战。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资料,其产权界定与流通效率问题呼吁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些实践昭示着,数字技术已从工具性存在升维为文明建构性力量,其核心要义在于:以“数字人本主义”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既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物化逻辑,又要规避技术异化的风险,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浪潮下人文经济学发展的辩证审视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文经济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人文经济学正处于“技术赋能”与“人文反思”的张力之中,亟须构建系统性的辩证认知框架。
数字技术跃迁为人文经济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其赋能效应集中体现于四个维度的深刻变革:一是生产大众化转型。数字工具的革命性普及打破了创作与传播的技术壁垒,催生出专业机构与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创新的文化生产新范式。从短视频平台崛起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直播间活跃的“乡村代言人”,社会力量正深度参与文化价值共创,人文经济生态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二是需求精准化响应。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技术使文化服务实现从“大众传播”到“精准触达”的转变。如人工智能助力诊疗服务,通过AI问诊提供定制化健康方案,实现了数字人文关怀的实践创新。三是业态融合化发展。数字技术持续瓦解传统产业边界,“文化+”的深度跨界融合催生沉浸式文旅、云端展览、数字文博等新业态。四是传播全球化拓展。互联网构筑的无界传播场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铺设高效通路。如中国网络文学、国风音乐等数字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突破地理疆界,成为传递东方美学与价值的“数字使者”。
同时,数字时代的技术洪流也对人文经济学发展构成多维挑战。一方面,数据驱动的量化分析范式可能挤压传统人文关怀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算法主导的决策模式与人文经济学强调的价值理性产生张力;此外,信息过载现象使得深度学术对话难以聚焦,而技术迭代速度又不断冲击着既有的理论框架。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学发展面临的挑战,本质上源于数字技术逻辑与传统人文价值的结构性冲突,具体表现为:一是工具理性挤压价值理性。西方经济学将“可量化”等同于“有价值”(如GDP中心主义),导致数字技术沦为资本增值工具,折射出资本逻辑与人文关怀的冲突。二是数字鸿沟固化分配结构。全球数据资源分配呈现“中心-边缘”结构,加剧了群体分化。三是技术同质化消解文明多样性。全球性平台推行标准化算法,正在抹平文化差异,威胁文化生态平衡。
面对数字文明发展的重大命题,亟须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范式,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文经济学理论体系。
建构数字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维度
建构数字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破解全球数字治理难题的理论诉求与方法创新,更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技术与人文双重价值的战略支点。这一体系植根于技术革命与人文传承的辩证统一,实现了伦理与技术的双向重构。建构数字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突破概念移植的路径依赖,以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概念、话语和实践经验为基石,聚焦以下关键维度。
一是推进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经济学思想资源,为数字经济的人文转向提供了思想滋养。比如,应将“民惟邦本”“义利相兼”等传统智慧转化为保障全体人民数据权益、维护算法公平的制度框架,实现文化基因与数字语境的深度耦合。
二是将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化提升。通过实践经验的学理化提升,能够展现理论内容的生成根据、内在关联,进而形成新的科学方法论,推动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比如,应系统总结提炼数字减贫、乡村数字治理、文化数字化等鲜活经验,构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模型;以“科技向善”为价值坐标,探索制度创新与技术治理的深度融合路径,实现人文价值、技术发展与社会福祉的动态平衡,使技术进步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繁荣精品创作、促进有效传播,探索文化与经济互相赋能的有效路径。
三是加快原创性概念和话语体系建构。系统阐释“数据人民性”“科技向善”“数字人文共同体”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核心概念,形成逻辑自洽、特色鲜明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创新不仅为解决数字治理中的价值冲突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更通过“传统智慧现代化—实践经验理论化—话语体系自主化”的多维创新,为数字时代经济发展贡献新范式。
四是创建融合型知识生产体系。人文经济学具备典型的多学科研究特点,数字技术作为赋能工具,能够有效实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此,应建立以人文精神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工具的融合型知识生产体系。比如,迭代升级研究方法,运用生成式AI文化分析、脑机接口情感测量、元宇宙数字呈现等技术,推动人文研究从文本阐释向智能涌现转型;建设国家级数字人文实验室,打造“人文价值+技术工具+交叉学科”的知识生产矩阵,开发交叉学科课程,培养文理双通的复合型人才。
五是打造学术共同体,讲好人文经济学的中国故事。比如,建立数字文明国际学者联盟等常设对话机制,深入推进元宇宙伦理、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议题的联合研究,积极开展多层次对话,促进中外学界在数字人文领域的深度互鉴;善用数字媒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人文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人文经济学意蕴,充分彰显人文经济学的世界意义。
在技术赋能文明发展的数字时代,中国以人文经济学创新和丰富了“技术—人文—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的知识创造,既提出了数字发展悖论的破解之道,更将“美美与共”的东方理念转化为推动全球人文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3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