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 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咚锵……咚锵……”近日,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塘坊镇熊坊村戏台上,塘坊木偶戏《永乐观灯》在落日时分上演。启新木偶戏剧团团员们唱腔高亢激昂,十根指头在光影中翻来翻去,丝线牵动着木偶的动作,也牵住了台下几十双眼睛。
塘坊木偶戏起源于塘坊镇。木偶用樟木雕成,关节以丝线相连,手艺人控制手上的力道与节奏,木偶仿佛“活”了,举手投足带着几分市井的热乎气。“启新是六位农民组成的剧团,要把塘坊木偶戏唱到乡亲心里去。”启新木偶戏剧团团长谢帮银说。
启新木偶戏剧团成员平均年龄逾六十岁,年均演出超过一百六十场,被村民们称为“流动的乡村大舞台”。“演出时团队配合,鼓、唢呐、二胡、唱腔和帮衬,缺一不可。”谢帮银说。启新木偶戏剧团团员杜龙光擅长打鼓:“打鼓快了慢了都不行,要恰到好处地打在观众的心坎上。”团员谢贵芳每天清早吊嗓子:“不能因为年纪大了就降低要求!”团员谢帮杰习惯在演出前检查设备:“每个木偶、每件乐器都是我们的孩子。”
演出背后是并不轻松的过往:设备老化、演出场次不定、收入有限。“剧团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不到万元,不容易留住人。”谢帮银说,“我们舍不得这门艺术,把剧团取名‘启新’,就是要开创新局面!”
面对困境,启新木偶戏剧团与广昌县文化馆合作,创排《礼金》《亲家亲母》等新戏,还走进校园、社区,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木偶、尝试拉线。
今年,在广昌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剧团启动了“师徒传承”计划,开始尝试拍短视频、做线上直播。“新来的都是年轻人,有文化、悟性高,这下传承总算有盼头了。”谢贵芳的语气中满是欣慰。
熊坊村的演出结束,启新木偶戏剧团团员们将演出设备收进箱中,背影在路灯下越拉越长,渐渐融进夜色。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