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引导民间投资向“新”而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引导民间投资向“新”而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9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邹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肖翰(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措施,明确提出要“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新兴服务业是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态,主要涵盖软件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检验检测等领域,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等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加速转换,新兴服务业正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会议强调要通过“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三大举措,切实增强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推动民间资本更多进入新兴服务业,既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又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新兴服务业已成为民间投资的热点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年前8个月,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6.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增长17.6%,远超传统服务业增速;第五次经济普查显示,各大新兴服务业的营收实现快速增长。通过加快推进服务业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激发新兴服务业领域的民间投资活力。

  扩大准入,为民间资本进入新兴服务业破除制度壁垒。市场准入的宽度直接决定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进一步打破“玻璃门”“弹簧门”,让民营企业看到清晰的投资机会,才能有效激发其投资热情。一方面,我国持续推进新兴服务业制度型开放。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推出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政策,民营经济进入新兴服务业程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在加大取消准入限制措施的同时,还需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协调机制。2025年江苏省由民企投资的省级重大项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受到政府重点支持。下一步,应在量子计算服务、元宇宙应用、生成式AI等前沿现代服务业领域,率先推出更多“鼓励类”投资目录,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参与新兴服务业标准制定的常态化机制。

  打通堵点,畅通新兴服务业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通道。投资落地后的运营效率,取决于市场循环是否畅通。数据要素流通、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例如,近年来,成都通过“蓉漂人才计划”、人才安居工程、青年人才驿站等系统性政策,构建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吸引力。只有当数据、知识、人才等关键要素自由流动时,新兴服务业民间投资才能实现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回报。

  投资信心源于稳定的政策预期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对于技术迭代快、市场不确定性高的新兴服务业项目而言,尤其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化解“敢不敢投”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完善风险共担机制,设立由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引导基金,为重点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更有利于培育突破性技术创新。深圳等地探索的“宽容失败”科技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降低了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创业者的试错成本。

  另一方面,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更高水平政务服务给予新兴服务业民间投资项目支持。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对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实施“白名单”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加速缩短项目落地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更是在法律层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发挥作用,禁止设置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审批条件,明确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新兴服务业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坚定的决心破除壁垒,以更务实的举措打通梗阻,以更有力的保障凝聚合力,让民营企业在新兴服务业领域大显身手,推动我国新兴服务业迎来跨越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