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0电(记者刘江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歌《有的人》自问世以来,被亿万读者所熟知,至今仍广为流传。今年是这首诗的作者、现实主义诗人臧克家诞辰120周年。10月10日,纪念臧克家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与会诗人、学者共同回顾臧克家的人生历程与诗歌道路,总结他的创作思想和品格对当下的启示。
自20世纪20年代踏入诗坛以来,臧克家的诗歌创作跨越70多年的时间,他的《烙印》《泥土的歌》等诗集,《有的人》《老马》《三代》等诗作,以深刻的人民性、鲜明的时代性,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指出,臧克家对土地与人民的无限深情启示我们,诗歌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有力的爱。这种爱,在根本上是要落脚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臧克家不仅是杰出的诗人,更是勇毅的文艺战士。抗战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到位于敌后的鄂西北采访、考察、宣讲,创作了《向祖国》《走向火线》《他打仗去了》等一大批诗歌力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中良分析,臧克家以其扎实深入的写实功夫,加之诗人的激情、灵性与文笔,把军与民、我与敌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战场上的方方面面描写得真真切切,让人闻得见浓烈呛人的硝烟,触得到战争的残酷与冰冷,体味得出作家的炽热情怀。
1957年1月25日,《诗刊》正式创刊,刊发了毛泽东主席的回信以及诗词18首,在全国引起轰动。而臧克家作为《诗刊》第一任主编,为新中国诗歌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诗刊》一创刊就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和国际视野,培养新人,奖掖后学,一直引领着中国诗歌的方向。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经典,青年一代如何承担起写作者的使命?青年诗人李啸洋说,臧克家写过一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现实主义是理想主义的根基,青年写作者要把目光投向社会的洪流,要让社会的“大现实”来洗刷“小自我”,脑中才能有新灵感,作品才能有新激流。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