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
《四明雅韵:宁波古代诗歌英译》(以下简称《四明雅韵》)是一部汉诗英译著作。这部收录60首歌咏宁波的古诗选集,以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译笔,将当地山水、风物、市井、人情凝练为跨文化的诗性表达,不仅以诗为媒对外译介了中国文化,也为地方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文本。在我看来,这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四明雅韵:宁波古代诗歌英译》
辛红娟 张智中 编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其一,地域诗歌的系统梳理。宁波,古称“四明”,以四明山为地理标识,既有“海定则波宁”的壮阔,亦有“千峰翠色越窑开”的精微。《四明雅韵》的编选,突破了传统地方诗集以朝代或作者为纲的体例,将当地诗歌分为“地理山水”“禅道文化”“风土佳物”“酬赠送别”四个类别,让地理空间与人文精神相融。“地理山水”篇中,唐李白笔下“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的磅礴,宋王安石眼中“拔地万重清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写千丈岩瀑布)的豪迈,以及元袁士元笔下“七十二溪春水流”(摹东钱湖)的盎然,展现出宁波地理状貌的丰富。“风土佳物”篇中,唐陆龟蒙《秘色越器》对越窑青瓷的吟咏,清全祖望《四明洞天土物诗》对赤堇山紫堇的描摹,则完成了从“物”到“道”的审美跨越。该书还注重收录生活化的题材,如清倪象占《象山杂咏·带鱼》——以“银光铺遍带鱼船”等白描,记录东海渔民的劳作场景。这种对日常生活类诗歌的辑录,打破了“方志”程式化的呈现模式,使文化记忆体现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利于国外读者感知和接受。
其二,注重“文化传真”与“诗意再生”的平衡。诚如该书序言所言,汉语古体诗歌,为最难翻译之一种文体,难在意象意蕴、典故、作品内涵、意境等诸方面的信、达、雅。该书选择的每首诗歌,均以英语散文体、诗体、自由体三种体式译出,以供读者参照。纵览全书,可知该书的二位译者始终在“传真”与“再生”之间寻找平衡。他们的策略之一,是“厚重翻译”(thick translation),即文化意象的多层次阐释。例如翻译“四明山”这一蕴含道教洞天福地观念的地理名词时,他们在“Siming Mountain”后添加了创造性的阐释“All-Luminosity Mountain”(绽放光芒的山峦)。再如对许浑《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一诗“露晓蒹葭重”句子的翻译——The morning reed is reedy in dew and dewdrops。名词reed和形容词reedy的组合,不仅复现了原诗对《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象的化用,还巧妙运用英文诗歌的头韵法营造了类似汉语联绵词的音韵与节奏美。而dew和dewdrops两个词的组合,除了强化连绵回环的韵律感,还将画面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实现了诗歌文化内涵与诗学美感的双重传递。他们的策略之二,是对诗体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刘长卿《游四窗》的散文体译文注重地理信息传递,诗体译文注重再现原诗节奏,自由体译文则通过“跨行”(enjambment)的方式营造山势起伏的视觉体验。多种文体译文的并置,既为研究者提供了文本细读的参照,也为普通读者开辟了多维度品鉴的路径。二位译者还注重对方言词汇的阐释。例如“罗汉豆”“莼菜”等,不追求字面对应,而是通过阐释性的表达对这些词汇进行介绍。
诗歌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常常会陷入语言的意蕴以及所代表的文化“打折扣”的困境。《四明雅韵》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构建了三个维度的传播体系。第一个维度是“历史维度”,通过编年体与主题分类的结合,展现宁波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明清“浙东学派”重镇的文化嬗变。如选录陆游《明州》一诗,将“海东估客初登岸”英译为Wandering businessmen freshly go ashore from the sea,生动地传递了宁波港“商贾如云,桅樯蔽日”的盛况。第二个维度是“空间维度”,该书除了译介诗歌外,还配有60余幅木刻版画,形成图像与文本的多样叙事方式。第三个是“情感维度”,译者在翻译酬赠诗时尤为注重情感共鸣的建构。如杜荀鹤《别四明钟尚书》颈联“风前柳态闲时少,雨后花容淡处多”,英译为Willowy twigs, lingering and leaning in the wind, are busy seeing people off, and spring flowers, after a shower of rain, are soaked, fallen, and faded。这一系列表达情绪的形容词,无不传达出诗人内心依依不舍的感觉,不仅使尾句的“且将诗句代离歌”呼之欲出,也契合现代传播学中的“情感替代”理论,使得千年前的离愁别绪跨越文化的国界,引发更多共鸣。
《四明雅韵》的出版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应止步于“符号展览”,而需通过学术性译介实现“意义再生”;翻译实践既要恪守“文化传真”的伦理,也需创新“诗意对话”的路径。当然,作为开拓性的尝试,该书仍有提升空间。若能在后续版本中增加“译法辨析”专栏,对比同一诗句的不同译稿,或通过数字出版技术嵌入方言吟诵音频,也许会更加完整地呈现中国某一地域诗歌的声韵之美。此外,对“浙东学派”思想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亦可作更深入的学术阐释。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