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艺争鸣》2025年第5期刊发南帆的文章《背景与演变:从大众到新大众》,其中指出:
如果对新大众文艺崛起的条件及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至少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互联网造就新的传媒体系。不论如何评价这个传媒体系,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大众重获自我表述与展示的空间。互联网空间如此之大,新大众文艺不必通过激烈竞争也可以获得一席之地。各种技术解放了生产力——不仅将大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解放出来,而且赋予大众更多的文化权利。这显然是一种历史进步。其次,市场意味着什么。如果说,网络小说或者各种热点新闻力图投合市场从而在流量经济之中获益,那么,至少在目前,新大众文艺并非市场的宠儿。新大众文艺既不是利用底层故事制造逗乐的笑点,也不是展示悲情作为市场的消费品。尽管新大众文艺的主要传播领地是互联网,但是,作品的主题更接近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的是普通人生背后的命运况味。普通人的命运不再通过知识分子的转手写出来,而是自己充当作者。最后,必须意识到的事实是,互联网的技术与市场组合在庞大的资本运作体系之中。新大众文艺的传播依附于互联网制造的框架,并不等于要无条件肯定这个体系。换言之,新大众文艺与互联网技术及市场并不是几个同心圆,三者之间组合链条的各种节点可能生出不可预料的变数,这些变数时常是理论必须持续注视的内容。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5期刊发李玮的文章《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样态——论近年网络文学创作新质》,其中指出:
近年网络文学人物越来越表现出虚实相生的特征。在很多头部作品中,网络文学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虚拟和现实双重身份,形成一种更为灵活的拟合的主体。这一新主体特征表现为种种设定的出现。相对基础的是不同时空轴下自我分身的设定。面对反派的精神攻击时,主角可以召唤一层虚拟人格充当盾牌,令其承受精神状态被改变、被破坏的痛苦。在这种可供分身的时空中,分身功能就是主人公的“金手指”。这些分身会被送进另一个场域,而这个场域被称为剧场,分身会完全融入剧本中,成为戏中人。剧本对应赛博空间的特定场域,而扮演独特空间中的角色则是网络用户的习惯性经验。如果说主体的可分散体现了文学中主体性概念的裂变与延展,那么“主体+”的形态,则更鲜明地标志着网络文学主体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加速趋势。一方面,“系统文”中“主体+系统”的设定,使人物愈发呈现出程序化、数据化的特征。系统出现,与主角绑定,在发布、判定任务的起止时间之外,全天候跟随主角进行活动,在主角需要时出现。另一方面,“主体+技术装置”这类更进一步的技术想象,使网络文学的主体设定进入“赛博格化”的叙事阶段。主角们常常超越传统人类的存在状态,在各种新奇设定中,如基因改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展开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