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走进山西蒲县东岳庙,两株擎天的楸树夺人眼球:西株树身呈仰卧状,枝条形状奇异,引人赞叹;东株虽已腹部朽空,却仍枝繁叶茂,令人称奇。
“相传该树为唐贞观年间重建东岳庙时所栽植,距今已1300多年……”参天唐楸的身份牌如是记载。
蒲县东岳庙内的唐楸。蒲县林业局供图
一阵微风吹过,系满枝头的祈愿红绳随风飘动,仿佛在低语千年时光里的见闻。
“此刻,我们与千年前的先人共享一片清凉!”记者不禁感慨。“在刁口乡底家河村,还有千年古杨呢,那树干粗得,要好几个人才能抱住!”提起绿色“活化石”,蒲县林业局古树名木保护站负责人常鹏自豪得很——“这些古树大多长在村里,是陪伴村民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老伙计’,承载着满满的乡愁”。
树龄、树高、胸径、位置……在蒲县林业局的档案夹里,可以翻阅当地古树的详尽信息。“有了这份资料,巡护起来更加轻车熟路。”常鹏告诉记者,为摸清古树“家底”,自2018年起,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核实信息,为全县434株古树建起“档案”,并挂上带有编号的“身份证”。
3年前,蒲县林业部门还为古树购买了保险。“以前,遇上刮大风和雷雨天,就怕它们遭灾。如今,按照档案能精准管护,有了保险能兜底救护,心里踏实多了!”常鹏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