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十四五”铿锵印记】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长江里的“笑脸”变多了!看,那一个个欢快地跃出水面的,正是天生嘴角上扬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它们或翻身腾跃舞起“水上芭蕾”,或调皮地吐水嬉戏,玩得不亦乐乎。
黄河流域的绿意更浓了!看,几字湾旁,沙柳、杨柴等组成的防护林带为沙漠披上绿色的外衣;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涌动着深深浅浅的绿,“绿肥黄瘦”的转变悄然上演;黄河三角洲水草丰茂,数不清的鸟儿在这里畅快翱翔。
越来越美了!这两条奔腾不息的水脉,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越来越美的母亲河,又何止这两条?
西辽河、永定河全线贯通,东方白鹳重归天津七里河,京杭大运河再现生机……2022年以来,水利部聚焦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问题,在全国选取88条(个)母亲河(湖)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强化生态流量泄放等措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随着各地“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治理修复方案的实施,一条条母亲河恢复健康生命、重现盎然生机,以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姿态优雅归来!它们携着青绿唱着欢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路奔涌向前、向前……
小朋友在位于山西太原汾河畔的雁丘园拍照。新华社发
从断流到复苏,流动的河哗啦啦回来了
哗哗的水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了,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也跟着激动起来。
“快听,这是水头的声音!水通了!”今年4月,当西辽河河水流过村子时,叶明和村民们兴奋地跟着水头跑。
“那是断流27年的西辽河,第一次实现全线过流。”畅流的河道像一把钥匙,拧开了记忆的阀门,叶明忍不住和记者念叨起来,“西辽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小的时候,河水都是哗哗地流,河面也宽,可后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唉,谁能想到,这母亲河还有断流的一天!”
西辽河,坐落于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干流长达403公里,是辽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明——西辽河文明,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称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
“身世”显赫的西辽河曾经容光焕发。“当年我从西辽河走过,河中飘满美丽的云朵,河水滋润两岸的鲜花,风中传来动人的牧歌……”这曲动听的《西辽河的祈愿》,生动地将昔日西辽河草肥水美的“容颜”呈现在人们眼前。
然而,现实中的西辽河早已是另一番模样——1998年以来,受流域内降雨减少、农业生产扩张、区域经济发展等影响,西辽河干流一直处于断流状态,河床干涸、湖泊湿地萎缩,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断流的大江大河干流。
和叶明一样,很多通辽人没想到母亲河会断流,更没想到,这一断流就长达27年!
积弊已久的问题,需要综合施策、系统施治。对此,水利部门强化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流域省级河长办联席会议协作机制、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开展西辽河干流“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联合专项执法行动,力争还原河道形态,保障过流通道畅通。
强化水资源调配——2020年起,水利部开展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在春夏季对西辽河实施生态补水。尤其2022年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以来,水利部强化流域统一治理管理,精准调度流域干支流水库,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推动水头不断向下游延伸。
今年4月10日,干流全线水流贯通,断流27年的西辽河终于迎来复苏!“这一天,我们盼了太久!看见西辽河水奔涌,我们的心也跟着澎湃。”叶明说。
大江南北,像西辽河这样断流多年后终于迎来全线贯通的不在少数。
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压减河道外不合理用水,实现“还水于河”;减少对当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并通过调水为河湖补充更多水资源,实现“补水于河”……得益于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断流26年的永定河等河流全线贯通。“复苏行动中的88条母亲河,79条是河流、9个是湖泊。目前,79条河流里74条全线贯通,另外5条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
北京永定河畔的明珠—首钢园。资料图片
水澄碧、岸青翠,绿色的河“贵客”不断
天气好的周末,北京市民王旭常带孩子去首钢园溜达。冷却塔、大跳台和永定河勾勒出的画卷,总是出现在她的镜头中。“四季的风景不同,各有各的美,总是拍不够。”在王旭看来,如果没有碧波潋滟的永定河,景色一定大打折扣。
在北京,越来越多市民领略过永定河的美。就说这秋日,杨树摇着金闪闪的叶子哗哗作响,枫叶不甘示弱地铆着劲变红,披满山头。斑斓的色彩,投射到永定河山峡段澄碧的水中,好似锦绣的缎带。到了冬天,又是另一种美——蜿蜒的永定河仿佛银龙在山间盘旋,而在阳光充足、水流平缓的地方,野鸭和鸳鸯或在水中嬉戏、或在冰面打盹,好不惬意。
从流动的河到绿色的河,全线贯通后,对河湖生态进行修复和“美颜”的步伐远没有停止。
以永定河为例,2017年至2024年,各类水源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量达48亿立方米,相当于340个西湖的水量!自2021年实现断流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永定河一直在书写新的历史——2022年与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2024年全线流动天数创新高,2025年全线流动时间较2021年提前6个多月。
地上的河流淌得欢畅,地下的生态也持续恢复。据统计,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7米,较2020年增长176%。
岸上的青绿也越发浓厚。“这些年,永定河河道防护林面积由0.24万公顷增至3.5万公顷,比2021年增长94%,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20.8%提高到29.8%。流域水质持续提升,2024年,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长占比达93.7%,劣Ⅴ类水质河长基本消除。”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万超告诉记者,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带来了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高。
你看,鸟类“大熊猫”黑鹳等大批珍稀候鸟在永定河“打尖住店”,成群的野鸭更是来了就不愿意离开,“安营扎寨”成了永久“居民”。崖沙燕、白头鹤、娃娃鱼、中华多刺鱼等珍稀鸟类和鱼类重现身影,如今的永定河,早已是一幅鱼鸟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这只是一个缩影。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以来,天津的七里河芦苇群退化被遏止,到访的空中“贵客”不断增加,今年春季共检测到25万只候鸟途经七里河,其中东方白鹳累计过境超4000只;河北石家庄的滹沱河从昔日的“大地疮疤”蝶变成亮丽的“城市名片”,主城区段“扩河为湖”,水面宽阔、植被茂密,其他区段按“小水大绿”的理念营造“溪流湿地河道+小型湖面”交替的湿地型河流……越来越多绿色的河,闪耀在广袤大地上。
以水起笔、以文落笔,不息的河串起“文化玉带”
远远望去,一个个小点在京杭大运河上移动着。走近一看,原来是满载货物的船舶!“三夏”时节,装载化肥、种子、建材等物资的船舶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淮安段等河道往来如梭,勾勒出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水上画卷。
京杭大运河,一条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一部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史诗。2022年以来,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先是通过实施生态补水为河流“输血”,修复其生态环境,再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提升“造血”能力,逐步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推动断流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生态复苏的运河,不仅是润泽百姓的水脉、运输物资的动脉,也是诉说历史的文脉。
盛夏时节,山东济宁老运河畔的运河邻里生活节热热闹闹地拉开帷幕。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昔日的运河盛景。“水脉亦文脉,能够跨越时空勾连起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济宁市任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告诉记者,流经济宁主城区的6.4公里老运河沿线,分布着东大寺、太白楼等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任城区沿古运河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风景廊道。
以水起笔、以文落笔,大运河串联起沿岸无数文化遗存,这条“文化玉带”穿过千年,彰显出不息的生命力。
沿着水脉流淌的文脉,正越来越多地浸润着百姓的生活。在石家庄,人们可以细细品味滹沱河区域的文脉体系,在漕运故事、典故传说中读流域文化,去正定古城看厚重历史;在山东泰安,人们可以在明石桥、大汶口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听千年的文明回响,在沿河特色水文化景观感受“汶水徂徕如画”的历史盛景……
成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不息的河,那哺育一方儿女、滋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母亲河,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