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杨洪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就推动微短剧繁荣发展和规范管理方面进行解答并介绍正在制定的《微短剧管理办法》,为微短剧良性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剧情“雷人”、“霸总”横行等现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微短剧要想从“电子榨菜”转型为“文化正餐”,精品化创作是必由之路。
微短剧在野蛮生长阶段,主要依靠流量投放触达目标用户,实现高覆盖和高热度。早期微短剧行业用大量资金购买流量,导致投入创作的资金捉襟见肘,许多作品热度高却品质低。“投流”带来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短剧平台的崛起,作品投放、题材规划、内容分发、用户触达等方面有了更加成熟规范、更符合市场秩序的行业生态。“投流”已不是微短剧发展的硬通货,“引流”才是微短剧良性发展的硬道理。微短剧创作要从流量逻辑走向价值逻辑,把流量狂欢转化为价值引领;要从算法逻辑走向艺术逻辑,摸索微短剧创作的艺术规律,不能让算法思维裹挟艺术思维。
微短剧在野蛮生长阶段,市场躁动、产量暴增,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然而,批量化生产、流水线制作的版图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收获经济效益。实际上,许多“走量”的作品由于粗制滥造、内容低劣被迫下架,投资者的经济损失无法挽回。精品化创作意味着要实现从“走量”到“走心”的跃升。须知,一百部平庸之作都不如一部走心之作能够让观众念念不忘。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就是因为它是一部能够走进观众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作品。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展现千姿百态、联通千家万户的创作实践中要提质减量,让释放情绪、联通情感,进而表达情怀的走心之作成为主旋律。
微短剧要能够击中观众的痛点和情绪点,这是微短剧创作的底层逻辑。但是如果故事一味沉浸在一夜暴富、一招制敌、一鸣惊人的“爽感”情境中,失去基本的生活逻辑和价值判断,让故事失真、情绪失衡、价值失序,最终就会被“爽感”反噬。须知,“爽感”是微短剧创作的来时路,质感才是赢得观众的回头率。像《家里家外》《狮城山海》等剧能够让观众二刷甚至三刷,得益于作品质感的精益求精。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要提升时代质感,让时代精神、人间烟火、奋斗故事可触可感,用小切口表现大时代;提升光影质感,要在视听呈现层面精心设计镜头语言、营造年代氛围、雕琢人物形象,提升画面的审美水平;提升戏剧质感,理顺强情节的逻辑性、快节奏的必要性和高反转的合理性,远离“雷人”桥段。
当“霸总”“战神”“恋爱脑”满天飞时,微短剧陷入“千剧一面”的怪圈。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要拒绝复制粘贴,打造具有独特性的故事内容。像是《家里家外》的川味土话、《狮城山海》的岭南风韵都给故事打上了鲜明的风格烙印。内容的独特性,不只是创意的个性化,更是文化的自觉性,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标识融入作品。产业园区的同质化同样值得警惕。全国许多地方出台鼓励微短剧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打造多功能、一站式的产业链条,这原本是好事。但是切不可脑子一热就盲目上马,否则易导致产业园区过剩等问题。各地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产业园区的同质化,提高产业园区供给侧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垂直化的产业园区。比如,打造专注于科幻、功夫、历史、非遗等题材的特色园区,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助力产业升级。
总之,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业态,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不是理想主义,而是行业发展的基本标准,要从引流力、走心力、质感力、独特性等四个方面深耕细作,实现微短剧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