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5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印记】

  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良性互动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作者:刘子力(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中心地带的陶阳里,曾有着“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经历过低谷的陶阳里,如今已经焕然一新。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

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新华社发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

  穿过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大门,走进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龙珠阁、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等一一展现在眼前。里弄民居、会馆瓷行、窑作群落,见证着景德镇历史上制瓷业的中心、原点和高峰。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这里出产的瓷器“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这里诞生了青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粉彩瓷、玲珑瓷等构成中华文化符号的标识性陶瓷名品,留下了古窑遗址、现代瓷厂遗址、古陶瓷实物等众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瑰宝,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相关风俗文化。璀璨夺目的历史记忆和赓续至今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景德镇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街区内保留景德镇特有的明清传统坯房,是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地面工业遗存和地标性历史遗迹。陶阳里出土元明清各时期瓷器残片多达数十吨,坚持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并举,已修复出千余件精品瓷器。行走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千年老城里弄、古窑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无不诉说着“千年瓷都”的辉煌传奇。

  陶阳里涅槃重生

  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渐呈“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聚落的历史空间和瓷业肌理。108条千年老城里弄、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和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产是陶阳里最珍贵的文化遗存。

  伴随着20世纪末瓷器产业的发展和转型,陶阳里曾一度沉寂。老窑口被废弃,里弄中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的各时期建筑因年久失修、保护不善而岌岌可危。记得一位来景德镇工地干活的建筑工人曾直言:“墙要倒,房要塌,街面脏乱差,还不如我们农村好。”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如何在统筹推动老城区、老厂区、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性能提升的同时努力还原瓷都老街巷的历史文化肌理?

  陶阳里给出的答案是:“考古式”改造,“留、改、拆”让珍贵的历史遗存跨时代“同框”,充分还原瓷都老街巷。

  现在的陶阳里,数百年前的老窑砖成为街区的灵魂点缀,不但填补了部分墙体的空缺,还与仿旧砖块、青石板一起装饰了里弄巷道的路面。项目团队让旧物焕新,“整砖上墙、碎砖落地”,雕琢了独具瓷都韵味的历史街区。就连博物馆界的“新顶流”——御窑博物馆(设计灵感源于传统蛋形窑、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构成的建筑群)也使用了90万块老窑砖,用砖的艺术造就了“每一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建筑美学。

  目前,1127栋明代、清代中晚期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已有超半数完成修缮,25条里弄巷道得到改造提升,陶阳里焕然新生。

  为强化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陶阳里已实现封闭式管理,并编制《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2025—2035)》,科学指导区域长远发展,并建立了故宫博物院景德镇考古基地,陆续修复并开放沟沿上窑房、龙缸窑、明上彩作坊遗址及朱氏下弄遗址等文化点位23处。

  近年来,通过开展抢救式保护修缮“一号工程”,不少陶阳里原住民欣喜地发现:儿时的老建筑、老场景又回来了。比如,有些房子被复原成了徐家窑明清窑作群的生产组,来这里就能看到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将拉成的坯体在半干时,置于辘轳上,以刀修整,使器物表面光洁、均匀。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宗鸿新片刻间便将一个粗糙的瓷坯旋削得光滑平整。

  宗鸿新的父亲宗火仔是当时建国瓷厂的利坯师傅,十多岁的他就随父亲进厂学利坯。从曾经建国瓷厂里埋头做陶瓷的利坯师傅,到如今在景区展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宗鸿新从事陶瓷行业已经40余年。越来越多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是他这些年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变化。

  宗鸿新所在的徐家窑,始建于明朝末年,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在这里,6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瓷72道工序集于一处。

  自2024年6月起,徐家窑点火复烧。此后,徐家窑每月开窑成为景区一项固定的文化活动。在开窑仪式中,工作人员燃烛焚香,引领队伍和游客们穿过祠堂,来到徐家窑,随着大红礼布装饰的撞门棍从屋上方徐徐落下,合力撞破窑门,新烧制的瓷器最终从窑洞内被取出。

  正如千年窑火生生不息那样,制瓷技艺也得以代代传承。江西省级青花瓷非遗传承人孙立新,一家四代制瓷。13岁随父亲学艺,40多年与瓷为伴,他始终抱着一个朴素想法:“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传统技艺。”如今,16岁的女儿孙艺桓接过他的画笔,学习陶瓷技艺。

  老手艺找到新传人是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第一步,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让这些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和陶瓷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目前,陶阳里“百匠民艺社区”正在积极招募中,旨在会聚掌握竹编、油纸伞、民族乐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共同打造非遗文化传播高地,重现景德镇“半城工匠半城商”的繁荣景象。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如今,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是集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休闲购物、餐饮住宿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主题街区。

  近两年,随着陶阳里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游客数量由原来日均千余人次增长至目前日均1.36万人次。陶阳里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522万人次。

  今年7月,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走进陶阳里。在陶瓷工作室,各国记者携手创作,将本国的标志性元素绘制在同一个白瓷盘上,转瞬间,原本素净的白瓷盘变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地图”。经过1350摄氏度的高温淬炼,“世界地图”在中外媒体人共同创作的青花瓷盘上,展现了“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图景。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如今的景德镇,依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陶瓷爱好者像候鸟一样跨越山海、纷至沓来。

  在陶阳里国际工作室,来自加拿大的青年艺术家Prashant Miranda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常驻。在陶阳里,年代感建筑、窑砖里弄、工业遗存的烟囱、匠人游客等等,带给他许多新的灵感,被他转化为作品上的图案。

  他说,这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陶阳里体验瓷器创作过程,参与徐家窑开窑节、陶阳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与手艺人、表演者、游客等互动,这些都让他感到温暖和开心。

  自去年6月以来,共有20余位海内外艺术家在陶阳里驻场,他们在陶阳里与陶瓷文化对话,感受传承千年的文化魅力。

  陶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之一,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商品之一。现在也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媒介。千年窑火不熄,未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将继续悉心守护城市的根与魂,擦亮“千年瓷都”亮丽名片。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3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