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八音拾萃·扬琴】
作者:刘月宁(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国乐器协会扬琴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
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把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复原的明代扬琴发“文物新声”,引得国内外观众驻足,艺术家与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而就在不久前,第六届国际扬琴音乐节在京成功举办,扬琴如同一位“文化使者”,将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连接在一起。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常见的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量宏大,刚柔并济。其原型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古代中亚地区,但其现代形制的起源一直是音乐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扬琴源自古代波斯(今伊朗地区),称为“桑图尔”;另一种观点则指出,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已有“筑”“卧箜篌”等本土击弦乐器,其演奏方式与扬琴有相似之处,不排除扬琴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我国本土乐器的形制与演奏逻辑。
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图景:在我国新疆与希腊等地出土的弦鸣乐器实物,暗示扬琴可能经历了“两次传播”:先由中亚向东西两方扩散,在各文明中独立发展;后在公元11至13世纪通过中亚与欧洲、中国的持续文化交流,于中亚形成扬琴的现代雏形再回传世界各地。
而推动扬琴传播至全球的,正是著名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陆一海两条大通道,共同构成了前现代世界的全球化网络,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扬琴正是沿着这两条纽带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在不同文化中落地生根、发展演变。经陆上丝路向西传播,传入欧洲后,扬琴逐渐融入欧洲古典音乐及民间音乐创作,发展出丰富的和声演奏技法;向东传播至我国新疆后,成为木卡姆等传统音乐体系的核心乐器之一;向南传入印度后,在拉格音乐体系中形成了一套富于装饰性与即兴特色的演奏传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等乐种,担任“协调”与“指挥”的重要角色。
一件乐器,竟在不同文明中衍生出伊朗、欧洲、印度、中国四大体系,堪称世界音乐交融的活化石。如今,扬琴这件兼具民族特色与世界特性的乐器,分布范围涵盖全球逾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不同称谓:在西亚与南亚沿用古老名称“桑图尔”,在东欧被称为“钦巴龙”,在墨西哥则被称为“萨特里”……这种同源异流的演变,构成了世界扬琴家族脉络清晰、形态各异的面貌。
在扬琴的全球叙事中,其在我国经历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尤为引人注目。扬琴的“中国化”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上,更是一场乐器形制的革命。从传统的蝴蝶形到符合声学原理的等边梯形;从两排琴码到四排琴码、143根钢弦,音域扩展至四个八度。20世纪50年代,杨竞明等人发明的“变音扬琴—401型”通过滚轴实现半音转调,彻底解决了传统扬琴转调难题,最终定型为今天通用的402、404型扬琴。
演奏技法上,扬琴更发展出弹、轮、颤、滑等数十种技法体系。传统“轮竹”如细雨连绵,“滑抹音”模仿古琴韵味,而现代创新的“和声”“刮奏”则赋予它交响化的表现力。“泠泠清清、铮铮琮琮”,扬琴音色既似清泉击石,又如珠落玉盘。无论是《雨打芭蕉》的岭南诗意,还是《狂想曲》的磅礴气势,扬琴都能举重若轻,可谓“弦中有画,音里藏诗”。
近二十年来,扬琴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速。2004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在一场扬琴独奏会后重启中断六十年的专业课程;2008年,中印扬琴首次在德里大学对话,展现东方音乐的交融魅力;2016年,“新丝路探索者”乐队在美国成立,推动中美音乐合作,并研发出获6项我国国家专利的新型扬琴,融合科技与艺术;2025年,第六届国际扬琴音乐节上,伊朗电子扬琴的精彩演奏,预示着扬琴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同时,扬琴的专业化道路也在不断推进,专业音乐学院及综合类高校均设有扬琴专业,国内外音乐节与比赛层出不穷。2024年5月,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425位扬琴艺术家及青少年,在青岛即墨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扬琴合奏——《扬琴声声颂和合》”;同年11月,在各级政府指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北京昌平十三陵镇仙人洞村建起全球首家扬琴家族博物馆——北京月宸扬琴博物馆,开启以世界扬琴文化为核心纽带、通过艺术赋能社会的全球性创新实践。
扬琴家族博物馆通过五大板块,深度解析扬琴艺术完整的发展脉络。“丝路琴音”讲述扬琴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历程;“琴动中国”展现扬琴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特点;“琴声飞扬”呈现扬琴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中外扬琴制作”板块展示当今扬琴品牌及其制作工序的匠心精神;而“艺术教育”板块则注重培养人们对扬琴艺术的兴趣和认知,为传承与发展扬琴艺术做好科普。
扬琴家族博物馆还通过多样化公益项目回应社会关切。比如,在乡村振兴领域,成立“仙人洞乡村艺术团与合唱团”,举办博物馆音乐开放日暨全年龄覆盖零基础学习音乐公益课程,开设“乡村音乐教室”,开展艺术素养系统培训。博物馆还构建世界扬琴对话平台:常设“丝路琴音”展区追溯扬琴自波斯传入中国历程;举办“十三陵的琴声”系列专业高端音乐分享会,聚焦世界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体验;举办“国际扬琴音乐节”,吸引多国团队参与。在传统文化普及领域,设立官方“全国扬琴艺术测评点”,建立标准化教学体系,强化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
随着多彩活动的持续开展,扬琴艺术将惠及更多群众。期待中国扬琴作为世界扬琴家族的领跑者,不断绽放时代光彩;作为融通中西的“文化使者”,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