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数智”含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数智”含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5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郭彦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派出机器狗作为特别嘉宾与学生们亲切互动,拉近学生与科技的距离;让学生们戴上虚拟现实设备沉浸式体验C919大飞机的制造过程,通过交互任务近距离观察大国重器的细节,深刻理解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在基于动态影像建模技术制作的影片中,带领学生领略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未来新样态,感悟国家发展的壮阔历程……上海交通大学精心打造的“数智思政课”,展现了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诸多可能,引发社会关注。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数字化已然是大势所趋。这对作为关键主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顺应发展,提升数字育人素养与能力。

  数字素养多被视作一种技术性手段,而非核心素养。但随着数字化变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工具化的浅层理解已无法满足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加快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着力构建一个涵盖价值、思维方法与实践创新的素养体系。

  一方面,要主动从技能应用者跃升为数字生态的价值引领者,确保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培养时代新人这一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刻认识算法背后的“茧房效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价值失序进行批判性审视。另一方面,要培育数据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师借助教育大数据更深刻洞察学生学情特征与思想动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数字学习的引导者,让思政教育更好实现“精准滴灌”。此外,积极探索以数字叙事能力赋能教学创新。思政课教师除了是课堂主导者,还是虚实融合情境的协同者,教师运用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教学方式逐步智能化、个性化,将抽象理论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鲜活体验。

  有必要将数字素养培育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以《教师数字素养》为指引,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与路径,明确其数字胜任力发展的目标与标准,为推进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制度牵引与有力保障。与此同时,更好统筹资源,大力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平台共建。善用数智化技术,打造校内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将各类纪念馆、革命历史场景及其承载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数字马院”系统化建设,有效整合并合理利用各类技术支持、教学平台和数字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师构建一个强大的数字基座与支持系统。

  实施体系化的数字素养培训也应纳入讨论视野。分层分级打造一个衔接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贯通式数字素养培训发展体系,涵盖数字技术基础、教学软件操作、思政资源数字化处理、学情智能分析以及学生思想动态评估等核心模块,全方位锻造与提升数字化环境下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与创新实践力。

  相应地,动态考评与激励等配套制度也当同步完善。对标《教师数字素养》等相关要求,制定完善契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要求的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聚焦其在认知、教学、创新等多方面的表现,并将数字素养指标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业务能力素质等评价维度深度耦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校思政课数字平台,配套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软件与数据分析工具,赋能教师利用全样本、可量化、动态性的数据系统实现教学效果的立体化评估,贯通“实践—反馈—提升”的一体化教学改进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与反馈日益智能化、精准化。对于主动运用数智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可在教学工作量核算、质量评估及培训资源分配上给予更多支持;对那些在数字化教学改革中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应在职称评聘、荣誉评定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如此将助力形成正向激励,激发思政课教师创新求索、潜心育人的智慧与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0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