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黄献文 张天宇(分别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近一段时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推出《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专题展;“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办《正义无界烽火同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友人》专题展……这些展览共同聚焦一个主题:铭记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援助和支持,并从国际友人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
在抗战历史研究中,各种角度都证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近期举办的展览,呈现“外国记者”“国际友人”留下的珍贵史料,正是以他者视角看中国抗战贡献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深入红色根据地,与中共领导人以及红军将士深入接触后得到的答案,也是当时在各种封锁中,能够传出去并留下来的宝贵发声,有力驳斥了国民党编造的“中共游而不击”等谣言。
斯诺是第一个到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记者。“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在前往西北高坡见到毛泽东之前,斯诺对中国革命和抗战心怀诸多疑问。这也是外界共同的疑问。
1936年是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一年,工农红军主力经过艰难长征在陕北会师,亟须应对国民党的军事威胁与日本在华北的侵略危机。中国与中国革命将向何处?都处在十字路口。斯诺于同年7月,到达陕北,采访了毛泽东,并开展数次长谈。这是历史性的会面,西方记者终于探访到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革命领导人第一次面向西方发出自己的声音。
斯诺将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写成多篇通讯报道在英国和美国的报刊发表,轰动一时。稍后,他又将报道汇集成册,取名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出版。该书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让世界第一次认识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战力量,激发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抗战的关注与支持。
斯诺的采访并非孤例,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中,一批珍贵档案、图片,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6位外国记者走进红色根据地,走向抗日最前线,探究中国革命和抗战真相的故事,并以他者视角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
英国记者冈瑟·斯坦因在延安住了近半年,其间,他与其他记者一样“完全自由地去做调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和谁谈话就和谁谈话。没有不准问的问题,也没有被拒绝的答复。”冈瑟·斯坦因先后与多位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深入交谈,还广泛走访了工人、农民、商人、文艺工作者等社会各界民众,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更认真审视、探究了延安政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实践成效。他写道:“在封锁线后面发现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在重庆,五年以来,对共产党,除恶意的诽谤而外毫无所闻的我,对着在延安我所发现的事物,吃惊地擦拭着我的眼睛。”
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曾于1944年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深入延安与晋绥边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迸发的磅礴力量。他惊叹,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合作”。他真情袒露:“任何接触过八路军的人都不会怀疑,正是与人民的这种鱼水之情,才使得八路军在这场靠缴获或土造的武器进行的战斗中,坚持下来。”
外国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和著作,如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坚持敌后抗战、进行人民战争的情形,佐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事实。
除了文字记录,国际友人冒着枪林弹雨拍摄的纪录片,更为世界了解红色政权留下了珍贵影像。
最近,由苏联战地摄影记者罗曼・卡尔曼拍摄的黑白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厅循环播放。1938年至1939年间,卡尔曼以苏联《消息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深入中国抗战前线进行拍摄报道,足迹遍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1个省份,行程两万五千公里。他亲历武汉保卫战、重庆大轰炸、第一次长沙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先后完成两部反映中国抗战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在战斗》和《在中国》,揭露了日寇的侵略行径,真实呈现了抗战初期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向苏联人民和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及八路军在抗日前线和后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作为进入陕甘宁苏区的第一位苏联新闻记者,卡尔曼采访了毛泽东、林伯渠、罗瑞卿、冼星海等人,拍摄了中国共产党人、延安军民工作生活的场景,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的庆祝活动以及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情况。卡尔曼用镜头向世界人民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正在延安汇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除了罗曼・卡尔曼,众多国际友人用他们的镜头和文字,向世界展示真实的抗战中国,白求恩撰写并发表《在汉口》《过黄河》《窑洞大学:中国解放者的基地》《一次县委紧急会议》等多篇纪实文学作品;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通往延安之旅》纪录片;尤里斯·伊文思拍摄《四万万人民》纪录片,还有海伦·福斯特·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詹姆斯·贝特兰、杰克·贝尔登等一连串的名字……
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是单一叙事的产物,而是在多视角的相互印证中逐渐清晰。这些他者视角的珍贵资料,从全球史视野,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战贡献,并进一步佐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价值与意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