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学访谈录《痛苦是条虫》(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8月出版)的署名作者虽然是麦家,实际上却是由麦家与众多访谈者以对话的方式共同完成的。说到文学访谈录,坊间多见的是一位访谈者与多位作家对话的结集出版。如同这样把麦家与多位访谈者的对话结集在一起的情形颇为少见。细细翻检这本书,引人注目的是麦家访谈者阵容的强大,王德威、骆以军、季进、何平、季亚娅、姜广平等都是重要的作家、批评家抑或编辑家。
一众文坛高手有备而来地对麦家进行深度访谈,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碰撞,闪现或迸射出充满智慧的文学火花。因为所有的访谈都是针对麦家而展开的,麦家的小说创作当然是对话的重心。聚焦于麦家而又不仅仅局限于麦家,由麦家出发而辐射或旁涉总体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规律,可以说是这部书的一个突出特点。被征用作书名的“痛苦是条虫”,出自姜广平对麦家的访谈之中。当姜广平追问麦家为何选择《解密》这一独特题材时,他的回答是:“快乐是长翅膀的,有一天会飞走,痛苦是条虫,会钻到内部深处躲起来——看上去不存在,其实还在,最好别去翻动它。”由“痛苦是条虫”这样一种形象的表达,我们不难推想出麦家在创作《解密》时的那种极端痛苦状态。事实上,并不只是《解密》,从麦家那些多少显得有一点自我重复的表达过程中,我们所获知的是他小说创作对诸多潜在动机的深度揭秘。比如,早在1986年就开始写作的麦家,曾经创作过不少农村题材的小说,却一直未获成功。一些专家提醒他“一定要寻找自己独到的生活”,他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生活体验,就是出现在《解密》《暗算》《风声》等小说里的那种生活。正是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一座迥异于他人的生活富矿,他的那一系列谍战小说得以大放异彩。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原本就具有多义性特征的文学而展开对话,两个富有智慧的灵魂,一方面固然会“英雄所见略同”,另一方面也肯定会出现不同观点的分歧与碰撞。比如,当麦家强调自己最初的创作更多受到博尔赫斯启发时,王德威却由《风声》和《暗算》而联想到格雷厄姆·格林这位“伟大的英国小说家”。比如,当季进试图将《人生海海》与《人间信》纳入乡土叙事中加以理解时,麦家给出的回应却是断然地拒绝与否认:“我笔下的乡土不是真正的乡土,它只是人的心灵史。”“它不是乡村状态,至少不是乡村独有的状态。”面对这些文学分歧,我们虽然也未必可以作出谁是谁非的判断,但他们的智慧碰撞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文学世界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在与骆以军对话时,麦家说道:“我要反日常,反生活,反经验,反记忆。这是小说的一路,甚至是起头的大路。”这一论断在指涉骆以军小说作品的同时,也更是具有某种小说写作规律的普遍性意义。所以说,无论普通读者,抑或专业作家,都有可能从这本书里获得相应的思想启迪和艺术感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