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影视创作不能过度“美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影视创作不能过度“美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5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影视锐评】

  作者:魏 玲 陈吉德(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数智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影视创作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算法推荐、CG特效(用计算机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智能调色、人脸修复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但与此同时,技术逻辑对艺术逻辑的渗透,也催生出一种新的创作异化现象——影视创作过度“美颜”。这种伪现实主义表面上以“还原真实”为口号,实则通过过度滤镜化和高度提纯化的方式,构建出一种抽离现实质感、遮蔽真实矛盾的“拟像现实”。它误导观众对现实的理解,反映出创作主体在技术裹挟下的自我迷失。

  数智时代,部分创作者借助数智技术对影视素材进行了从表象到结构的系统“包装”。其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算法预制完美人设。美颜不再局限于外貌层面,更已深入角色的性格肌理。制作方通过聚合多平台用户行为数据,绘制“情感偏好图谱”,逆向塑造出如“霸总+忠诚”“坚忍+甜美”等符合数据预期的复合型人设。角色的一言一行皆经算法调校,生活轨迹也被品牌植入“填充”。创作者甚至将此类数据驱动模式套用于中老年角色,制造出脱离现实的“老年玛丽苏”叙事。二是角色以算法消解矛盾。为适配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指标,创作者将复杂的社会议题简化为“金句和解”“总裁救赎”等爆款桥段,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爽感配方”,用技术抹平现实困境与深层矛盾。三是流量调制情感生产。创作愈发依赖网红背景音乐数据库、预设滤镜和弹幕热词库,情感表达被降格为可批量复制的“情绪包”,以强刺激性策略维持用户黏性。

  诚然,艺术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这里的“高于”本应指向对现实的艺术提炼与精神升华,而非以技术之名抽离现实、构筑悬浮的拟像幻境。当创作者过度依赖以统一调色构建所谓“美学”,用数字技术抹去一切“瑕疵”,依流量算法筛选“吸睛”元素,便已然偏离观察真实、反思现实的创作根本。其结果往往是画面日趋精致,叙事却日益空洞。此类作品常以获得算法推荐、成为流量爆款为创作导向,通过高度提纯和美化的“美加净”式处理,遮蔽现实生活的本真样貌,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拜金炫富、物质至上等负面价值理念,极易导致青年群体对社会和人生形成片面认知。研究表明,长期沉浸于影视所建构的“完美”幻象,容易加剧观众的焦虑与自我怀疑,韩流“完美偶像”热潮之下所催生的过度整容风潮,即为明证。

  但技术本身始终是中性的,其价值取决于创作主体的选择与运用。同样依托数智技术,一些作品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追求。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以技术服务于叙事,借助滤镜等手段细腻刻画时代氛围与人物心理轨迹,始终保持着对命运的现实主义关怀;电视剧《三体》则在构建视觉奇观、拓展叙事边界的过程中,坚持对科学伦理、人性复杂性与哲学深度的挖掘。它们的成功印证了数智技术与现实主义并非天然对立,真正决定作品质量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创作能否坚守人文内核与现实观察。在技术浪潮中,保持创作的清醒与自觉,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影视创作过度“美颜”的倾向出现,实则是技术逻辑、资本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逻辑的便捷性加剧了一些创作者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在AI能生成脚本、大数据可以洞察受众喜好的时代,部分创作者不再深入生活现场,反而将热搜话题等同于时代脉搏,把算法推荐奉为创作捷径。与此同时,部分创作者的逐利心理进一步助推“美颜”泛滥。他们往往青睐“可视化爽感”,倾向于以精致滤镜、流量明星和标准化桥段快速提高点击率,现实题材的厚重与社会复杂性因而被稀释。这种多方趋利避害的合力,使得一些影视创作逐渐远离现实的粗粝与多维,蜕变为一种平滑而安全的“拟像制品”,在数智时代扮演着遮蔽真相、消解思考的“精神麻醉剂”角色。

  要破除这种影视创作过度“美颜”的问题,首先创作者应走出算法茧房,重返生活现场,在泥土气息和人间烟火中捕捉真实故事,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其次,要构建多维评价机制,破除“流量至上”的迷信。平台应优化推荐算法,引入“现实质感”“人文价值”等非流量指标,对真诚反映现实、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给予更多推广支持。再次,要加强数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受众的批判性审美能力。通过专业影评、大众审美教育等多渠道,帮助观众辨别过度美化的“拟像现实”,主动追寻具有现实根基与人文关怀的优质内容。

  数智时代的影视创作,既迎来技术赋能提质的机遇,也面临真实内核失焦的挑战。创作者当清醒认知:数智技术应为叙事赋能,而非取而代之;可助视觉添彩,却不可篡改现实本质。影视作品表现现实,从来不是机械复刻,而是通过艺术化提炼,引导受众洞察现实、把握时代。这要求以创作逻辑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逻辑牵制。唯有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工具,在数智浪潮中保持对现实的敏锐感知与深沉关怀,在鲜活现实中捕捉真实褶皱与人间烟火,让技术成为深化现实主义的有力羽翼,方能助力中国影视在数智浪潮中锚定现实坐标,彰显文化担当。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