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3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手机成了新农具 ●直播成了新农活 ●数据成了新农资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光明日报调研组

  稻田里,联合收割机正欢快地吞吐着金灿灿的稻穗;玉米地里,履带式收获机张开巨爪尽情揽收着黄澄澄的玉米;而棉花田里,打包式采棉机更是豪放,“突突突”驶将过去,白花花的棉花便吐将出来……

  这个金色的秋天,光明日报调研组分多批深入田野,观农事,察农情,与干部群众促膝话桑麻。一个深切感受是: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北大荒友谊农场水稻拾禾机械在作业。徐宏宇摄/光明图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脚踩泥浆手握秧,腰酸背痛腿打晃”“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千百年来,说起农事,一定是和“苦”“累”“忙”连在一起。

  现在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机械已代替了人力;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苦得不行”,已经从农民的记忆里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悠然与从容。

  农业生产条件变了

  走进河南兰考县,就像闯入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画——

  惠安街道的上万亩农田,金黄的玉米在秋阳下更加鲜亮可人;蔬菜种植园中,黄瓜一身翠、番茄满脸红;而那座大梨园,腆着“将军肚”的香梨密密麻麻压弯了枝头……

  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再也不是“遍地盐碱滩、四季不长苗”的景象了!

  在何寨村北头一座1米多高的沙丘遗址前,调研组停下了脚步。

  “这是特意保留下来的,让乡亲们永远不忘焦裕禄书记带着先辈们‘除三害’的日子。”村支书卞启龙感慨地说。

  “什么是‘三害’?就是风沙、盐碱、内涝。兰考,位于黄泛区,那年月,家家户户十个月有九个月揭不开锅。”卞启龙介绍。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湖北秭归县沙镇溪镇长春村村民用无人机转运收获的水稻。新华社发

  1962年底,焦裕禄就任兰考县委书记后,这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书记,带领群众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再在上面栽种大片泡桐。渐渐地,这片“顽劣”的土地,开始与人和平共处了……

  “你知道吗?直到今天,这里的土地依然能够‘生金’呢。去年,我承包的8000亩地打了346万公斤麦子。”种田大户侯永生得意地告诉调研组。

  “土里生金”,离不开辛勤汗水的浸润。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黑龙江的北大荒。

  这里,曾经全年三分之二时间冰封雪盖,荒无人烟。而今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这块黑土地也曾“生过病”——由于长期高强度耕作,加上化肥农药过量,土层变薄、土壤板结。为了让土地康复,农技人员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通过等高耕作、暗管排水等,对黑土地进行精准“手术”。

  “现在土壤松软得很。一垧地少用100公斤化肥,水稻产量却提高了100公斤!”调研中,农户于殿东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从南国到北疆,调研组一次次被“薄田变肥田”的故事惊艳着——

  丘陵起伏的湖南冷水滩,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斗笠丘”变身为“连片田”;“光山秃岭”的江西兴国,打赢了“石漠化治理”这场硬仗,“石旮旯”变成了“钱袋子”;大漠腹地的新疆阿拉尔市新开岭镇,凭借天山雪水和新技术,“戈壁滩”唱响了“渔光曲”……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新疆阿瓦提县,一台大型采棉机在棉田里作业。新华社发

  截至去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超过50%,为粮食稳产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家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命脉”,我们的人民又付出了怎样的心力!

  巍巍太行脚下,调研组放飞一架无人机。显示屏里,一条蜿蜒绵长的湛蓝“飘带”盘旋在千仞绝壁间,把华夏儿女开山劈石、重整山河的壮举书写在大地上。

  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州人民倾尽十年心血,削平1250座山头、凿穿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硬生生凿出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为焦渴龟裂的土地引来了生命之水!

  “老辈们一锤一钎凿石引水,后人自然要一代一代护渠丰水。这些年来,灌区续建配套、节水科技开发、现代化改造,让这条渠越来越年轻!”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主任魏军祥介绍。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水贵如油,指针式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微喷带灌溉等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模式,让绿洲一点一点向沙漠腹地蔓延;沃野千里的江淮平原,泵站、防渗渠等设施配套数字平台,实现了智能灌溉和墒情监测,土地管理迈入“智能时代”……

  目前,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

  其实,仅有好土、好水还不行,丰收,更离不开好种子。

  “袁老师,您听见了吗?秋收了,咱们的杂交水稻又是喜报连连……”看着屏幕上不断闪烁的数据,袁隆平的弟子、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心潮澎湃——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袁隆平超高产杂交水稻攻关示范田,亩产突破1105公斤,连续4年稳产高产。

  “袁老师的‘禾下乘凉梦’,就是我们所有种业科研人的梦!”赵炳然带着调研组走到陈列架前,指给我们看:“这叫‘韶香100’,是一个‘高产又好吃’的新稻种。今天,为了实现从‘吃饱’到‘吃好’的提升,杂交水稻技术也在更新换代,不断追求技术突破。这正是袁老师生前心心念念的。”

  论育种,海南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名头同样响当当。

  走近田边,一个横跨在田块之上,高近6米、宽21米的巨型“龙门吊”瞬间吸睛。

  研究院科研助理李艺超告诉我们,这叫轨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平台,它能沿着布设的轨道到达田间任何一个点位,根据指令有序扫描田间作物。

  “以前育种,得拿着放大镜,在田间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观察记录植株特征,简直是‘大海捞针’。现在,我们已经是‘智能设计育种’啦!有了这‘龙门吊’精准观察,就能迅速找到产量高、抗旱性能好的遗传材料资源,效率比人工观察高出不知多少倍!”李艺超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今天,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96%!

  农业生产方式变了

  听说浙江湖州吴兴区尹家圩村有个“国家级”的“农机大户”,调研组便一路打问着寻上门来。

  走进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院落,一辆辆造型各异的农机整齐排列着,有的顶着硕大的翻斗,有的履带轮足有坦克那么宽……

  “更多‘大家伙’都在四里八乡地头忙着嘞!”一个戴眼镜的清瘦小伙走过来,指点着介绍:这是平地机、这是抛秧机,还有植保机、间苗机……“夯拨啷当算起来,得有130多台。我们父子俩能伺弄5530亩庄稼,靠的就是这些农机。”小伙子名叫孙建龙,他和父亲孙梅金建起的这家合作社,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

  孙梅金、孙建龙这样的“新农人”,如今多了去了。

  华北平原上,冬小麦秋播正争分夺秒。河北宁晋县白木村,农机手姚志华正坐在拖拉机驾驶室里,操作着面前的一块触摸屏。这是新加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了它,农机播种“走位”更精准。姚志华三下五除二设置好了路线。拖拉机分毫不差地按照线路在田间穿梭,一粒粒麦种被稳稳地播撒进地里。

  像这样的“机器播种”,在宁晋县比例是多少?答案很硬气:100%。

  眼下,正是油菜追施苗肥的关键期,江苏南京高淳区种植大户魏清却没有整天泡在地里。“地里不担心,我请了个‘好帮手’!”他神秘地告诉调研组。

  点开手机,“好帮手”迅捷地闪了出来,原来是布设在田里的“无人化农场”智慧管理系统。

  只见500多亩土地被分成了42个田块,每一块的氮磷钾含量、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农作物长势等关键信息,都看得清清楚楚。系统还提供天气预报、农事作业适宜指数等信息,让施肥、喷药等管护作业找到最佳窗口期。

  正看着,监测器画面里,植保无人机“嗡”的一声腾空而起,将肥料均匀地喷洒进油菜地。

  “无人机安装了智能系统,能自动扫描田块、精准作业,哪里需要喷哪里。跟人工施肥比,光肥料钱每亩地就能省下120块。”魏清告诉调研组,“有了这宝贝,随时能对田里远程监测、控制,太省心省力了!以前得雇十好几人干的活,现在,我和搭档两个人就能搞得停停当当!”

  农作物采收,更是离不开各种机械“大显神通”。

  吉林农安县前岗乡永德村,大片大片玉米地里,“隆隆”轰鸣声震得地皮发颤。几台“铁牛”开足马力,一排排玉米被它们齐根“吞”进肚里,转瞬间,饱满的玉米棒摘穗完成,玉米粒像瀑布一般“哗啦啦”地倾泻而出,顺着管道,争着抢着涌入籽粒箱。被“嚼”得粉碎的秸秆则均匀地铺回地里,像是给完成了一季使命的田块盖上了云絮般的新被子……

  “收割怕火,收后怕雨。”上点年纪的农民,都有这样的经历:收获的作物来不及晾晒,一场暴雨会让粮食发芽霉变,眼睁睁看着一年的收成就这样大打折扣。

  现在,不用担心了。这不,连日来阴雨淅淅沥沥,但是,河南临颍县王岗镇吕庄村的群众却是那样的笃定。

  “又来了一辆,快搬,装满就送往烘干塔!”有人喊。一群汉子抡圆了胳膊,把一袋袋脱了粒的玉米搬上车。没一会儿,12辆三轮车、3台拖拉机组成的车队,就停在了一座二三十米高的“巨塔”前——这是当地前年新添的粮食烘干塔。

  烘干塔负责人熟稔地对着塔身上的操作面板摁了几下,只听“轰隆”一声响,玉米粒便顺着传送带涌进了塔里。

  “瞧,定好温度、湿度、时长,就能自动烘干装仓啦!有了这机器,雨天咱愁啥!”村民任江华牛气得很。

  “放心!136台粮食烘干机尽着大家伙儿用,每天能烘1万多吨哩!”临颍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宋富强说。

  “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如今,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乎为零增长到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农民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说。

  农业经营方式变了

  “贵,一拥而上种;贱,不由分说砍。”多少年来,农民一直没有走出这个怪圈。无怪乎,每到播种季节,总有农民无奈地发问:谁能告诉我,今年种什么?

  “滞销?积压?那是老黄历啦!每年种什么、种多少,都由大数据给我们指点!”浙江衢州衢江区蔬菜种植大户徐进语气笃定。

  确实,卷心菜、西兰花、菠菜……这几年,徐进地里的蔬菜几乎每年都不一样,但销路却一直不愁。

  “大数据算得比人准!”他摁亮手机屏幕伸过来,“瞧,加工中心刚发来的选种提示。”

  大数据,来自当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和电商平台的合作。

  “我们根据销售端大数据预测市场需求,提前编制销售指数,还为种植大户‘量身定制’种植规划。不再只凭经验种、跟风种、闷头种,有了科学种植的法宝,自然不怕烂市!”衢江区农投集团农业发展部副经理姜超信心满满。

  在大西北的田间,调研组看到了另一类“放心种”模式。

  海拔2800米的青海互助县南门峡镇蔬菜基地,苦菊、生菜、甘蓝……各色蔬菜向着阳光伸长“脖子”,挤挤挨挨地铺展在田间地头。

  “这足有好几千亩吧,销路咋样?”调研组问。

  “一万多亩哩!占了咱全省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的六十分之一。种得多,是因为卖得好。”互助光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延余满脸神气,“就说眼前这些吧,早就签了合同,采收完直接发香港!”

  神气的,不光是雷延余。湖南汨罗市种植大户许海良,思谋着让“冬闲田”也披上绿装,他一个电话就解决了问题。“老谢,上午有时间不?来田里帮我‘诊断诊断’唦。”

  没多久,汨罗市稻满田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光新就出现在许海良眼前,详询了他的诉求后,立马拿着检测设备下了田。

  测量、比对、估算……一通忙活之后,初步的方案有眉目了。需要多少种子、种植时间怎么掌握、怎样为土壤配肥……一五一十,说得清清楚楚。

  河南辉县,合作社和农资企业联手打造“农资一小时配送圈”,“点对点”直供模式让化肥价格比市场均价低8%~10%;湖北南漳县,只要线上下单,合作社就可以到田里提供机械化服务;内蒙古敖汉旗,合作社提供“统一种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从播种到销售全流程保障……

  “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超过200万家,去年服务面积超过22.9亿亩次。越来越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种地多了份安心和底气。

  底气更足的中国农民,也在不断升级着经营方式。

  再次来到有着“淘宝第一村”之称的浙江杭州临安区白牛村,调研组为眼前的变化而惊喜。

  藏在大山深处的白牛村,盛产临安山核桃。十几年前,村民靠着家家开网店,让山核桃“飞”到了天南海北,曾创下一年4.7亿元的销售额。今天,小山村的生意做得更大了。

  “现剥现炒,零添加剂”“少糖少盐,小罐装方便携带”“现在下单有优惠哦”……刚进村子,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就直钻耳朵,村民们都在忙着“直播带货”呢!

  “哪种销售模式火,我们就抓住机遇赶紧上!现在,村里的销售阵地不但有传统电商,还有势头更猛的直播平台。”在短视频平台上已颇有名气的主播小叶告诉调研组。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电商创业持续活跃,截至今年7月底,农村网商已超1950万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4%。

  都说农业是弱质产业。实际上,在机械、科技、数字化的加持下,弱质属性已发生了根本的改观。规模化种植,让种田的效益大大提升;而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

  谁能想到,过去只能当饲料,甚至被当作边角料丢弃的小麦麸皮,如今成了香饽饽。

  “以前每吨只值2000块,现在身价‘翻着跟头’往上蹿,每吨2万块!”在位于山东滨州的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看着麸皮沿传送带进入生产线,公司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通通一脸自豪。

  他拿起一个玻璃瓶展示起来:“这里面装着从麸皮里提取的膳食纤维,可以配制出高纤维面粉、锅巴、薯片……”

  不仅仅是麸皮。通过对小麦精深加工,还可以提取蛋白肽、抗性糊精、阿拉伯木聚糖……“一粒小麦,能变身600多种产品!一吨小麦的产值也从3700元提高到9000多元。”刘通通说。

  …………

  一路走,一路看,农业发展的蓬勃态势振奋着我们,广大农民的喜悦从容感染着我们。我们相信,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必定有更多新发展巩固农业的根基,必然有更多新辉煌托举起乡村的振兴,也必将有更多新收获点亮农民的笑容!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陈品高、王斯敏、谢文、雷柯、马姗姗、陈海波、章正、王忠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