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全球治理倡议,是世界的合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全球治理倡议,是世界的合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3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肖伟光、彭璐珞(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旨在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部随后发布的《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系统阐述了全球治理倡议的缘起、目标与实施重点,进一步彰显其作为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思想旗帜与中国方案的时代意义。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地缘冲突、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等问题对全人类发展构成挑战。面对新形势,需要不断增强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机制的执行力、有效性,使之更符合变化的形势,更及时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好服务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利益。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0周年、《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节点,在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的当下,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正当其时。全球治理倡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又彰显鲜明的时代精神,系统回答了“由谁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等关键问题,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了宝贵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它奉行主权平等,明确“由谁治理”。倡议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其主权与尊严必须得到切实尊重。这从原则上保证了全球治理主体的普遍性与包容性,有助于打破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主导议程设置的不公格局。

  它遵守国际法治,规范“如何治理”。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主张以规则与制度协调国家关系、调节利益分配,旗帜鲜明地反对双重标准与“规则霸权”,确保全球治理始终沿着法治轨道有序运行。

  它践行多边主义,落实“如何治理”。倡议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核心是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与集团政治,推动各国通过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切实提升全球治理机制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它倡导以人为本,锚定“为谁治理”。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共同诉求,推动全球治理成果惠及所有国家与人群,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

  它还注重行动导向,确保治理效能。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倡议不仅着眼理念引领,更强调务实行动与问题导向。它呼吁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合力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紧迫议题,推动治理体系改革,彰显出鲜明的实践品格与现实关切。

  在全球治理倡议这五大核心理念中,奉行主权平等为首要前提、遵守国际法治为根本保障、践行多边主义为基本路径、倡导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注重行动导向为重要原则。这些重要理念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应对世界变局贡献了中国智慧。

  需要强调的是,全球治理倡议并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世界各国的合唱。它立足对历史潮流的深刻洞察,守联合国宪章之正,开全球治理之新,回应了各国人民对更加公正合理秩序的普遍期待。因此,倡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

  “国治而后天下平。”完善全球治理,中国一直在行动。中国方案的底气,源自自身卓有成效的治理实践。无论是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可信赖的范本,也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不仅是倡议的提出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从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率先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主动开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形成包容性国际框架……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充分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全球治理倡议以系统的理念架构、清晰的逻辑体系与务实的行动路径,为通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