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付玲玲、周忠元(分别系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临沂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语言文字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铭刻着乡村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乡亲们的情感与记忆。无论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世代吟唱的民谣谚语,还是镌刻于古桥老屋的楹联碑文,都需要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加以保护与传承。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各地开展乡村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语言生态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语言文字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是乡村文脉赓续、乡风文明塑造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语言生态能够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因此,持续推动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能够让语言成为激活乡土文化基因的“芯片”,对于提高人民群众语言文化素养、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语言文字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显著。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引导各地探索试点建设经验和乡村语言文字工作发展模式。近年来,各地涌现出如广西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浙江平阳县昆阳镇鸣山村、重庆酉阳县龙潭镇五育村等一批典型示范村。这些示范村立足地域特色,深挖优秀语言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乡村语言文字发展新路径,为全国乡村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乡村资源禀赋,突出地方差异特色,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语言文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模式,有利于提升乡村语言文字发展水平。在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则可以深入挖掘当地方言、民间故事、传统习俗中的语言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研学旅游产品,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则不断创新形式,组织“推普小队”走进周边村寨,通过歌舞、互动游戏等方式提升村民普通话应用能力,结合时代脉络,讲述发展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此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还提出,“发挥语言文化在创新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广告、景观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产业、产品附加值”。因此,在一些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乡村,可以围绕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展农产品名称、包装说明、电商销售等环节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服务,通过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术语、电商用语等实用语言文字培训,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电商销售的需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大量扎根基层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包括推普志愿者、科研工作者、乡村基层干部等,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作出突出贡献。不仅如此,随着我国乡村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跨境农产品贸易往来、乡村文化旅游的海外推介以及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了解本国乡情的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也应持续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高水准的复合型人才,助推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未来,更要凝聚多方合力、齐抓共管,为推动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不断赋能。一方面,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依托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体系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农民的语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应重视语言思维、情感态度和交际策略的培养,通过加强语言的实践应用,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小程序练发音”等新方法,在乡野间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在此过程中,加强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统筹,构建社会广泛参与格局,协同推进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