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牵手连心,塞上江南“石榴红”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牵手连心,塞上江南“石榴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3 04: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牵手连心,塞上江南“石榴红”

——宁夏银川持续深化“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我们连续举办了12年的‘千家宴’,汉族大哥摆上红烧鲈鱼,回族阿姨端来手抓羊肉,满族大姐的辣子鸡十里飘香,几十米的长桌摆满了美食,比过年还热闹呢!”在宁夏银川,提到“民族团结一家亲”,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银川当地社区(村居),各族群众一起庆佳节、共欢乐,你来我往、互帮互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比如,西夏区共享社区居民王菊茹与高校多民族学生结亲互助,让异地学子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金凤区颐和城府社区的“红娘团”帮助近百对不同民族青年喜结良缘……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指出,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

  近日,记者深入银川市基层社区(村居),探访当地通过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湖光山色,银川风光无限好。李靖摄/光明图片

  拉近感情:在共居共学中亲如一家

  “马师傅,忙着咧?电饭锅坏了,帮着瞧一下。”“老马,这插线板不好使了,还能修好吗?”10月9日上午,国庆假期刚过,颐和城府社区的“石榴籽爱心服务站”挤满了人。“街坊邻居们,别着急,咱一个一个来!”居民志愿者马继升摆好工具,开始“接单”维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颐和城府社区有居民1.1万人,少数民族占比超三分之一。不同民族的群众聚到“一个屋檐下”,如何加强日常交流、拉近情感?“社区搭建红娘牵线点、家政维修点、纠纷调解点等,创造共居共事的好环境。有了互帮互助、交流交往的空间和机会,大家渐渐亲密熟悉起来了。”该社区党委书记刘琴告诉记者。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也是积极开展丰富民族团结活动的主要阵地。“插花混居方式促进各族群众同小区共单元、同村庄共村组,同时规划完善的相应资源设施推动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成为各族群众最普遍的生活方式。”银川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安为民说。

  为拓宽各族群众交融互嵌的路径,银川市共摇号分配保障住房2.2万套,安置27.4万名移民,2个社区入选全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合校共读、混班混宿。

  “这几年我们打造‘15分钟生活圈’,提升各族居民共居的幸福感,方便大家在同一空间里联络情感。正是平时互帮互助的积累沉淀,关键时刻才能拧成一股绳。”兴庆区丽景社区党委书记李雪琴说。

景湖社区居民参加老年趣味运动会。徐碧颖摄/光明图片

  目前,银川市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共培育了68个“亲如一家”互嵌式社区。“我们在不断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建设过程中,注重推进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做和睦邻居、交知心朋友,共建幸福家园。”银川市民委副主任纳卫告诉记者。

  人人参与:在共建共享中增进互信

  当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个社区,如何引导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构筑人心归聚的共有家园?共商共治是成功探索。

  “小区几棵大树的枝条伸到我家窗户了,社区能不能安排修剪?”“最近楼道蟑螂有点多,啥时候统一消杀?”在金凤区中强巷社区的“石榴亭”旁,每月一次的“左邻右舍议事会”上,居民、物业代表和社区干部围坐一圈,商量如何解决“烦心事”。

  中强巷社区常住各族居民1.5万余人。一开始,素不相识的邻居遇到矛盾,总以磕磕绊绊收场。怎样把“场子”暖起来?社区决定打造“左邻右舍议事会”,遇事就让“大家商、大家定”。“无论邻里纠纷还是日常诉求,大家有商有量,没承想越协商越顺溜!”该社区党委书记徐莉莉说,居民在社区治理中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互嵌式社区,随着各族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通道越来越畅通,关切事得到高效解决,“和谐睦邻”的氛围越发浓厚。

颐和城府社区,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做手工。资料图片

  “马叔,这么着急干吗去呀?”早上七点多,永宁县南环社区,“一调百顺说和团”的老党员马学成边走边应声:“供销社家属楼两家又因为漏水吵起来了,去看看。”马学成告诉记者,因小区管道老化,楼上住户漏水淹了楼下,两家因维修问题争执不下,调解了两三次无果。这一次,他联系了当事人的亲属一起做工作,终于说动了双方共同承担水管更换费用。

  南环社区管辖12个老旧小区和县城最大的集贸市场,辖区内因基础设施陈旧等导致的纠纷时有发生。社区创新组建“一调百顺说和团”,整合老党员、热心居民、社区民警、退休干部等力量,以“同凳坐、同桌说”的方式化解矛盾。“说和团成员住一个社区,和邻居们都很熟悉,大家在处理矛盾中熟络起来,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南环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敬如说。

  据了解,银川市在社区(村居)建成了一批“石榴籽”警务室、调解室、诉讼室,共有3.5万群防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在保障服务共享方面,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6.2万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57.6万人次,确保各族群众在银川“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以文润心: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融入点滴?调研中,记者在直达基层一线的理论巡回宣讲现场找到了答案。

长城花园社区居民制作小摆件。资料图片

  永宁县闽宁镇派出所民警刘艳,回忆起化解回族居民马大叔和汉族邻居王大哥宅基地纠纷的事。马大叔对她说:“现在我明白了,不管哪个民族,日子要过顺的心思是一样的。”几句朴实的话,让刘艳感受到了“浇灌团结之花”的喜悦。

  据了解,为促进各族群众精神相依、情感相近、价值相通,银川市开展“多民族一家亲”理论宣讲大赛,邀请各领域工作者结合岗位实际,分享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我们要通过宣讲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更多人了解各族群众是如何相亲相爱共创美好生活的,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梦想的共同信念深入人心。”银川市委讲师团团长马微说。

  为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银川市还开展“青年话五史” “五观”等学习教育3.4万余场次,推出“银川石榴云”融媒宣传矩阵,创编推出小宁大讲堂、“石榴籽讲故事”、红色故事“绘”、“银银带你看银川”等8个系列融媒品牌,多个融媒宣传作品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文艺文化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各族群众的心理距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情感基础。

  贺兰山下,西夏区镇北堡村30多位村民成立的悦民秦腔剧团,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展演,吸引各族村民聚在一起、跳在一起、唱在一起、乐在一起,致富奔好日子的劲头更足;贺兰县文创基地开展“诗化海淀 秀美贺兰”中国画邀请展、端午民歌大会、“中华文化我传承”书画展等活动,以多元艺术形式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情感、汇聚团结力量。

  “通过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族群众在‘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中不断夯实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安为民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