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树华、邵宏伟(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政治学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助理研究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建引领在组织方式上实现上下贯通、在治理路径上推动协同共治、在发展目标上形成和合共赢,为绘就党群共建共享、善治善成的新时代城乡治理新图景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国城乡基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例如北京海淀区创新建立“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通过建立居民自治议事平台,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联动。实践表明,党建引领以共商共治为路径,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创新活力,实现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和治理增效的共赢局面。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城乡基层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治理体系的根本前提。要牢牢把握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主体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村(社区)党组织要当好“主心骨”,统筹引领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协同治理,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以“向前一步、下沉一层”为理念,推动党的组织力量和社会治理资源“双下沉”,构建“街道—社区—片区—网格”四级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组织体系的延伸与治理效能的叠加,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组织应引领基层依法治理,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动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与国家法律法规有机衔接,真正把党的领导嵌入法治化治理全过程。依托党员示范带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见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德治涵养人心、凝聚共识。通过党建统领,真正实现自治有序、法治有力、德治有效的深度融合。
坚持人民至上。城乡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人民群众放在治理的中心位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党组织要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健全村民议事会、社区协商厅等机制,让群众在规划、决策、建设和监督全过程中有充分参与权。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共治、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通过党员联户、干部联系点、网格员走访等制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确保民情直达、民意直通。
党组织应推动自治组织依法履职,引导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法治轨道上运转,做到依法自治。鼓励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基层治理,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同向发力的治理格局。通过党建引领,把公共服务、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努力实现共建有平台、共治有秩序、共享有保障。
坚持系统思维。城乡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逻辑,把共建共治共享落到实处,确保治理效能可持续。党组织要牵头建立健全议事协商、民主监督、矛盾调解、公共服务等制度,实现基层事务治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避免碎片化治理。如福建厦门同安区探索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组织代表深入“城中村”开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活动,推动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通过“党建统领+代表助推+群众参与”的机制,形成了制度化、长效化的基层共治格局,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党组织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建设智慧社区、数字乡村。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实现群众诉求直达、治理服务高效,提升共建共治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党组织要统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境等民生,避免“一阵风”“形象工程”。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培育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从而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