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科学随笔】
作者:邹贞(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充分利用热映影片和经典影片的吸引力影响力,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普资源,推出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节目、栏目、短视频、路演、展览等产品和活动,形成‘一部电影多维科普’的效果”,这是近日发布的《国家电影局等关于组织开展‘跟着电影做科普’专项行动的通知》第一条中的内容。
长期以来,一提到电影与科普的结合,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科教片”一词。因为这类影片的出发点就是运用电影手段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可是,即便是像《种子正传》《月球探秘》《变暖的地球》等曾同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的影片,也难以触达最广泛的普通公众。事实上,不以科普为首要目的的影片,也能把科学藏在剧情里,有时甚至比单纯知识灌输更易被观众接受。《中国医生》里的急救场景、《攀登者》里的高原反应可作为医学科普的生动素材;《消失的她》中涉及深海潜水,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公众关注海水压力、氮醉等科学内容。因此,“跟着电影做科普”不必局限于特定类型,动画、现实、科幻乃至悬疑等各类电影都能成为传递科学的“窗口”。
电影以多样题材满足观众观影需求,不同类型的影片能对接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这为科普铺垫了基础条件。但是,电影的本质是讲故事,科学在电影里常常只是个“引子”。它们如同投向人心的石子,激起好奇的涟漪,而要让科学真正扎根,还需在银幕外搭建桥梁,延伸释放电影的科普价值。《流浪地球2》上映后,导演郭帆携电影主创团队走进校园,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作为电影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通过手绘图方式对知识点进行科普解答;中影与中国科学技术馆共同主办“希望的力量——《流浪地球》电影主题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些活动有效延伸了传播链条,把科学内容从银幕带回现实,也把观众从影片情节引向真实世界的科学探索。
我们也注意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难免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而科普的核心是求真,不能传播伪科学内容。二者看似存在矛盾和张力,实则可形成互补——电影可借科学元素构建故事,科普则可以通过电影进行艺术化表达和多角度延伸。就像哪吒的“三头六臂”,观众都知道其存在于神话当中,是艺术创作的“脑洞”,并非科学研究的客观事实,但我们仍可以从科普维度延伸思考,找到其在基因编辑与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探讨空间和价值。由此,电影创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可形成联动,兼顾艺术表达与科学态度,保留艺术的“灵气”,守住科学的“底线”,让电影既好看又可信。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