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博学切问,止于至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博学切问,止于至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8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缪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回首数十载科研路,我深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十字箴言,乃学问精进之基石。学问之道,非一蹴而就,亦非顺水行舟,而是一场需要广博积累、不懈质疑、开放视野与恒久毅力的漫长跋涉。一路走来,我正是秉持此念,在土木工程材料,特别是混凝土科学的天地里孜孜求索,也收获了几点心得。

  一要广涉猎,厚根基。常言道:“根深方能叶茂。”做学问,首在夯实宽厚扎实的基础。这“基础”,绝非囿于本专业的经典或前沿文献,更在于如饥似渴地汲取不同领域的养分。

  幼承庭训,在祖父的熏陶下,我熟读家中的古籍,《论语》尤为烂熟于心。《论语·阳货》中有一句“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为“真正的坚硬是被打磨也不会变薄,真正的洁白是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祖父取其“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作为教导我们做人的准则,此亦成为我立身之本。

  大学时,我们裁剪英语单词本,再用皮筋扎起,随身诵读。我除了研读专业相关书籍,对建筑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甚至历史、文学、艺术亦抱有浓厚兴趣。彼时条件艰苦,书籍难得,凡能借阅,皆视若珍宝,常挑灯夜读。如今回望,这些看似“无用”的“闲书”,恰在无形中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为日后科研奠定了坚实根基。

  知识面广则思路活。试想,若非当年那点“博学”积累下的“无用之用”,创新的“火花”何从迸发?不同领域间的“触点”何以增多?灵感往往就在这看似无关的“触点”碰撞中闪现。

  二要敢存疑,勇求问。“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之忌,在于人云亦云,对书本结论、权威观点不假思索地盲从。真正的学问始于“问”,尤贵于“疑”。

  我科研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便源于对普遍现象的深刻质疑。传统观念视混凝土开裂为必然,甚至有“无坝不裂”之魔咒。对此,我不断追问:“即便条件受限难以根治,也应力争将不利降至最低,将有利发挥到极致。”于是,我带领团队溯本求源,从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微观结构,到综合考量环境、材料、结构因素,提出了精准控制水泥水化历程和阶段水化热量的系统根治措施,帮助实现了三峡大坝三期工程600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不开裂。

  正是这种“打破惯性思维”的“切问”精神,驱使我们在混凝土抗裂及耐久性提升的理论与技术上取得突破,为解决重大工程难题提供了科学支撑。学问之道,正是在叩问“为什么”中逼近核心,在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进程中步步深入,无限趋近真理。

  三要融他智,开新域。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固守一隅,闭门造车,很难有颠覆性创新。做学问,须有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眼光,善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中汲取智慧精华。

  在混凝土这一传统材料的研究中,我深刻体会到跨界融合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融合无机材料与有机化学,从分子层面重构外加剂结构,新一代聚合物外加剂得以面世;受荷叶水珠启发,借鉴仿生设计开发出的超疏水改性技术,实现了混凝土表面高防水防护;借鉴贝壳高强韧特性,我们发明了具有高强韧协同的水泥基超材料。

  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高通量计算、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数据驱动设计,为突破传统局限开辟了新路,使基于性能需求的建筑材料逆向设计成为可能。

  我常告诫学生:“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本,必须学深悟透。但同时,一定要加强周边学科的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学问的疆域本无藩篱,勇于跨界、善于融通,方能开辟新境,收获硕果。最近由我的学生发明的水泥混凝土发电、储能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了水泥混凝土的发展。

  四要秉专一,持恒毅。学问之路,布满荆棘坎坷,充满失败挫折。广博的知识、敏锐的问题意识、跨界的视野,最终都要凝聚于对选定目标的执着坚守与不懈奋斗。此即“笃志”真谛——认准方向,坚定信念,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精研不辍。

  回望团队攻克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难关,推动成果产业化的历程,“坚持”二字重逾千钧。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背后都是实验、失败、再实验的反复循环。

  自1993年自筹资金建立首条外加剂生产线始,三十余载,我们始终聚焦“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市场前沿”的科研方向,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上矢志求索、持之以恒,终使我们陆续攻克了现代混凝土存在的许多难题,突破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关键技术,构建了长寿命耐久性提升体系,发明了新一代聚合物外加剂。这些成果支撑了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田湾核电站、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保障了工程百年服役寿命。在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推动我国达到国际“并跑”水平,部分新材料新技术更实现国际“领跑”。

  “笃志”即意味着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在困境中坚守最初的梦想。目标认准,便需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正是这份“钻劲”与“恒毅”,支撑我们穿透迷雾,突破桎梏,跻身国际前沿。

  混凝土终将凝固坚实,而求索之心应如流动的浆体,永葆活力。《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科研工作者而言,“至善”便是那不断迫近,却永无止境的真理高峰。虽工作繁杂,我仍常赴工程一线,只因深知学问之真知灼见,非在书本之内,而在实践深处、在未解困惑之中。学问之道,正是以笃志为筋,以博学为骨,以切问为魂,在“为什么”的叩问中不断突破边界,在“不止步”的坚守里无限接近那至善之境。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