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文明赓续中激活文化创造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文明赓续中激活文化创造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8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文东(甘肃省天水市社科联主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建议突出了“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深刻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不是将其封存在历史的玻璃罩中,而是要在文明赓续的进程中,激活其内在的文化创造力,使之成为推动当代文化创新、促进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文明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生成过程。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往往发生在文化创造力高度迸发的历史时期。然而,这种创造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对既有文明成果的深刻认知与创造性转化之上。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其奥秘正在于每一个时代都能在继承中发扬,在守正中创新。

  文化遗产是文明的物质载体,但其价值不仅在于“物”的层面,更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基因。文化遗产能够激发当代人的文化想象力,为文化创新提供深厚的历史资源。近些年,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文物本位”到“文化本位”再到“文明本位”的认识深化过程。“文物本位”阶段,关注的重点是物质形态的完整性;“文化本位”阶段,开始重视其文化内涵的挖掘;而“文明本位”阶段,则将文化遗产置于文明演进的大历史中,将其作为文明创造力的源泉来理解和保护。这种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从表层走向深层,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保存走向激活。

  文化创造力的激活,需要实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就是保持文化的“原真性”,而“创新”则强调实现文化的当代转换。但这种转换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改造,而是要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寻找与当代社会的连接点。新疆将一件国宝演绎成了一部《五星出东方》歌舞剧,用现代艺术形式让文物“活起来”;甘肃省歌舞剧院将敦煌壁画凝固千年的舞姿改编为一部舞剧《丝路花雨》,演出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地区。这些实践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多声部的“对话”——古与今的对话、中与外的对话、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文化遗产从沉默的客体成为活跃的主体,融入当代文化建设之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如何激活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创造力,使之转化为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是更值得探讨的课题。“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大量文化遗产仍在使用、仍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现实。这种理念深刻地揭示了文化遗产的“生活属性”与“社会功能”。伏羲公祭大典便是一典型代表。它超越了对“遗存”的静态守护,作为一种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文化仪式,在“文明溯源”“文化认同”与“当代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中,深刻地发挥着凝聚民族精神的建构作用,从而不断强化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向心力。

  在文明赓续中激活文化创造力,这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战略。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实践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与文化产业发展、旅游经济繁荣、城市品牌塑造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

  文化创造力的激活,需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需要在守正与创新、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寻找最优路径;需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置于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进。

  赓续文脉,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需要培养更多既懂保护技术又有文化情怀的专业人才,为文化创造力的持续激活提供人才支撑。

  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来路,眺望前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文明赓续中激活文化创造力,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让我们以更加自觉的文化担当,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更加创新的文化实践,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