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8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聊聊咱的城市⑦】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颜维琦

  清晨的窄巷中,一位老人拎着马桶、蹒跚而行,拐过两个弯儿,朝巷子尽头的公共厕所走去……这样的画面,曾是几代上海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到今年9月底,随着“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困扰上海上百万居民的老难题成为历史。

  消灭“拎马桶”的背后,是上海接续推进了几十年的民生工程,为的就是“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承诺落到实处。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位于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长乐邨小区经过整治,旧貌换新颜。光明图片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上海长宁区愚园路1407弄小区污水管道更新施工现场。新华社发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居民在擦拭抽水马桶。新华社发

  啃下“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上海的石库门、广式里弄、简屋等旧里,建造之初就没有给每家每户配备卫生设施。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市五百万人口中,五分之四“拎马桶”。到20世纪70年代,上海尚有一百万只马桶。

  城市建设一日千里,改善老房居住条件更成为最迫切民生——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上海大力兴建住宅,8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迎接新世纪,上海加快改造全市危棚简屋,推出“365工程”;进入21世纪,上海启动市容环境600天行动,实施“马桶工程”……2022年,上海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

  然而,彻底清除“拎马桶”现象,并不容易。例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黄兴路1039弄旧住房更新项目,共涉及房屋10幢、门洞25个。其中,存在“拎马桶”问题的住户,共涉及3幢楼、180户。改造这里的住房极为困难,在涉及改造范围内,仅房型就有34种,使用权居住面积最小的只有10.5平方米。

  更为复杂的,则是需要进行风貌保护的旧里房屋。在文物保护点林立的黄浦区13街坊进贤路,两幢20世纪30年代的马棚房改造陷入僵局。“既是风貌保护建筑,又要解决居民切实的如厕问题,民生改善和风貌保护之间的平衡最为关键。”黄浦区房管局更新科科长马明玉说。

  让最后的“拎马桶”现象清零,成为上海旧改“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绣花功夫”温暖人民城市

  “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这是“拎马桶”改造的基本要求。“螺蛳壳里做道场”,各不相同的改造方式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民生智慧。

  “周书记,你们又来啦!”

  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复兴岛居民区,记者跟着党总支书记周兴安一行,刚走到方军家附近,就听见方军的爱人边炒菜边喊道。

  “可不嘛,天天见!”坐在方军家门口的小木板凳上,周兴安跟记者讲起各家不同的需求和改造方法:有加淋浴的,有安装无障碍扶手的,还有需要把浴缸改成卫生间的……一户一方案,每家不同方法,一些零零碎碎的细节也烂熟于心。

  “作为这次改造的一线工作者,有什么工作秘诀可以分享?”记者问道。

  “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周兴安说,“我们跟居民常来常往,大伙熟悉你,信任你,才会跟你打开话匣子,才会把心里话跟你说。”

  让老百姓熟悉和信任,是城市微更新过程中一线工作者落实“绣花功夫”的基础。每一只改造完成的“马桶”背后,都是一次次的上门排摸和政策讲解——

  位于静安区天目中路的蕃瓜弄社区,推出“蕃瓜弄群众工作八法”,累计召开“一户一方案”讨论会26场,通过征集居民意见,设计出47种回搬房型方案;

  闵行区浦锦街道,选择居民的休息时间上门走访,耐心细致地讲解施工流程、工期安排以及降噪防尘措施,把沟通工作做到“家门口”;

  针对工业用地等老旧房屋“拎马桶”问题,杨浦区主动跨前与老厂房原系统单位联手,在充分考虑居民诉求、意愿的基础上,完成长阳路567号、荆州路334弄等工业用地10余户无卫生设施房屋改造任务,同步解决水压不足问题,提升居民获得感;

  黄浦区宁波路620弄17号的二层居民想要安装马桶,楼下居民坚决反对。施工团队巧妙调整方案:将马桶安装在二层阁楼,排水管沿外墙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楼下影响。“施工时请楼下居民全程监督,还帮二层居民解决了之前家中的漏水问题。”项目负责人说,“最后两家都满意,还送来了锦旗。”

  从“将就”到“讲究”的幸福升级

  82岁的徐衍翠,家在杨浦区共青路119弄的窄巷,记者来访时,她正准备吃晚饭。

  房间不大,进门左边是厨房,左前方有一个崭新的隔间,里面除了马桶和淋浴设施,还装有一个橘黄色的无障碍扶手。

  “这是我小孙子在网上帮我挑的,知道我腿脚不好,还跟我说橘黄色的好看。”徐衍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其实,徐衍翠起初并不同意改造,因为只有厨房里有一个放浴桶的空间能用,她担心改装后有异味。转机出现在邻里改造完成后,亲眼见到了好处的她主动找到街道,要求加入。

  “拎了半辈子马桶,以前洗澡要先烧水,再把水倒进浴桶擦身。年纪大了以后,我蹲不下来,做什么都麻烦。”她感慨道,“现在改造完一点味没有,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徐衍翠的经历,是杨浦许多老居民的缩影。曾经,作为老工业城区,杨浦有着大量20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无卫生设施的职工住宅。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上,历届区委区政府都把居住领域城市更新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杨浦于2022年就全面完成了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创造了从“穷街”到“秀带”的蝶变。

  “不仅解决如厕问题,更打造了‘完整社区’。”在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拆除重建项目让居民连连称赞。该项目在实现成套独用的基础上,还根据居民需求,在社区用房中集中增设生活服务点、老年活动室、党群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用房等1000余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提升区域内服务能级。

  一场场微改造,汇聚成这场消除“拎马桶”战役的节节胜利。2023年,上海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摸,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全面攻坚。2024年,全市共完成改造7589户,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2025年以来,其余各区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将剩余6493户“拎马桶”改造计划完成时间提前至9月底,上半年崇明、嘉定、杨浦、浦东、静安等区完成改造任务,8月底黄浦、虹口等区也相继提前完成。

  夜幕降临,共青路119弄亮起温暖的灯光。徐衍翠等居民终于不再需要计算倒马桶的时间,可以在整洁的卫生间里慢慢洗漱。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一个超大城市为民情怀的最好诠释。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远眺上海黄浦区旧城区改造项目中的楼房。新华社发

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老弄堂拥抱新生活 微改造折射大民生

扫描二维码,看上海旧房新变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贾月洋)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7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