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赵勇(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持续接力奋斗,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原则、坚守人民城市理念,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生动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事关人民群众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问题,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努力做到一个不能少、一块不能缺、一刻不能停、一丝不能松。
“一个不能少”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要覆盖全体人民,不能有掉队的、遗漏的人群。要努力做到让全体人民共享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治理现代化的各项成果。
“一块不能缺”要求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都要纳入治理清单。具体而言,在空间上要覆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在时间上要统筹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刻不能停”要求不能有停一停、放一放,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持续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接续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问题。
“一丝不能松”要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守牢安全底线,无论是旧房改造中的结构安全、施工安全,还是民生设施使用中的消防安全、卫生安全,都要把安全标准贯穿始终;同时要坚守公平底线,在资源分配、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做到一视同仁,不让任何一个群体因身份、地域、收入等因素受到不公平对待,以严实作风筑牢民生保障的“安全网”。
上海“拎马桶”改造之所以能历经数十年接续攻坚,最终让百万居民告别不便,核心就在于凝聚政府、社会、群众等多方力量,以团结之心聚奋斗之力,将看似不可能的民生难题转化为可能、可见的治理实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背后蕴含党委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夯实执政基础的大道理。
坚持团结奋斗,要强化统筹协调能力,打好公共政策的“组合拳”。城市中的民生诉求往往看似琐碎,实则牵涉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无论是老旧小区的设施升级、街头巷尾的环境整治,还是便民服务的优化提升,都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提供制度保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接续发力,让民生改善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既要杜绝“重部署、轻落实”的形式主义,也要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的粗放式治理,以精准施策确保每件民生“小事”都有人管、有人抓、出成效。
坚持团结奋斗,要激活社会参与能动性,拓宽多元共治的“朋友圈”。城市治理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必须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各方力量,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格局。上海在“拎马桶”改造中,腾退经营性用房建设公共卫生间、引入专业施工队伍破解技术难题等做法,正是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生动体现。要搭建参与平台,让企业“有意愿”、社会组织“有舞台”、志愿者“有动力”,让多元主体贡献力量。
坚持团结奋斗,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力,画好共建共享的“同心圆”。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也是民生改善的直接受益者。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监督者”,才能让治理举措更贴合实际需求。要建立常态化民意沟通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治理的好政策,更要尊重群众的差异化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让每一项治理举措都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从上海的“拎马桶”改造到全国范围内的民生改善实践都表明,只要牢牢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团结奋斗,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民生难事,就没有办不成的发展“大事”。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民城市理念深入人心,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治理有速度,更有温度。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贾月洋)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