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 孙铁牛
当凛冽的寒风吹向日内瓦罗纳河畔,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瑞士人却因共同的爱好——中国书法相聚在赖夫艾森银行的文化中心,参加“金秋”中国书法展。
“书法帮我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伊莲娜·斯塔克斯基向记者表示,她学习书法已有20余年。今年,她展出的书法作品包含了临摹苏轼的行书《寒食帖》和孙过庭的草书《书谱》等,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近距离欣赏。
伊莲娜对中国书法的热爱离不开家学渊源。她说,她的父亲就十分喜爱中国的水墨画,父亲用黑色墨汁在画纸上勾勒线条的样子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已年过古稀,伊莲娜仍临池不辍。
尼古拉·穆里西尔带来的巨幅书法作品《梦》同样成为当日的焦点。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一个大大的“梦”字时,他回答说,“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人们需要更多的希望,需要被重新唤起梦想”。
穆里西尔是知名的动物眼科医生,他的工作通常在显微镜下进行。他表示:“书法比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更具哲学意味,它让我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抽离,仅专注于笔锋的起伏提按,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学习书法30多年来,穆里西尔从楷书起步,进而练习行书和草书,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通向精神自由的过程。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它也有所有艺术的共性——反映人的情感与心境,通过笔墨纸砚,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在书法展开幕式上向外国嘉宾介绍书法的迷人魅力。
“15年前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我就被中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震撼,这是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激发了我对中国思想的兴趣。”拉法埃拉·多里耶是一名心理学家,因此十分注重体会文化背后的思想。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她开始学习国画、书法、古琴,甚至还在武当山居住过一个月,在那里练习太极拳并研究道教的思想和理论。
相较于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多里耶更看重创作过程中对心性的磨炼,以及“纸上太极”触发的思想升华。“在西方哲学体系中,观察世界的方式十分理性和具体。”她说,中国的思维方式则非常注重万物之间的联系,这种万物一体的整体性思维很有借鉴意义。
“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考。”伯尔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崔可表示,希望文化、艺术和书法能够成为连接中瑞之间的桥梁,让中瑞两国人民更加亲近、彼此理解。
在展厅的角落里,一幅写在圆形宣纸上的作品融合了东方的书法艺术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这幅名为《散落的茶》的作品由雅克琳·斯科尔雅内茨创作,她在宣纸上用楷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写了50个方向各异、大小不一的“茶”字。圆形的宣纸恰似茶盏,而其中的“茶”字好似杯中浸泡程度各异、旋舞不停的叶片,混沌间仍显秩序。“我想这就是绘画、书法和图形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们相互融合并呼应。”斯科尔雅内茨表示,艺术不限于形式,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蕴含着生命与活力。
“乐鱼亭工作室有80名长期坚持学习中国书法的学员,今年共有30名学员参展。”书法展主办人、日内瓦大学东亚学院汉学系教授王飞向记者介绍,该工作室年龄最大的学员有105岁高龄,尽管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线下课程,但依然坚持通过网络学习挥毫临帖。“书法中蕴含的阴与阳、大和小、疏和密的对比,让学员们感悟颇多。”他表示,在与学员的接触中,他也得以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
“金秋”书法展是中瑞文明互鉴、文明对话的一个缩影,一幅幅由瑞士老百姓创作的墨宝真真切切地展现着中瑞民心相交。
(光明日报日内瓦11月27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