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青之岛 共融共赢——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样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青之岛 共融共赢——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样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04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刘艳杰

  海洋科技领先、涉海涉军产业发达、双拥共建传统悠久,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滨名城和军港重镇,青岛市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助力国防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具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优势条件。于2014年6月成立的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和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也是已批复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的新区。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立足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突出海洋、海军、海防特色,积极探索并形成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三融”发展模式和深海协同、远海保障、海上动员“三海”融合机制,蹚出了一条具有青岛特色、能提供示范借鉴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样板”。

青青之岛 共融共赢——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样本”

  山东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学生们走进海军博物馆,登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401艇参观。新华社发

  1.构筑军民融合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在位于西海岸新区中心位置的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中,记者感受到了这个军民深度融合实践平台的勃勃生机——军政企携手、产学研协同,推进人才、设施、产业、科技等资源要素相互渗透、全面融合。

  “军地联合建设进港道路,修建10公里高等级国防公路‘三沙路’;采取地方配套基础设施、部队提供退役装备的方式,投资5亿元建成长约3公里、占地500亩的国内首个海军公园;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医院2019年投入使用;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学院已开设几十种特色专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玮告诉记者,通过军建民用、军民共建等多种方式,青岛率先打破军地国防教育资源二元分离的态势,实现了军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既增强了国防效益,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带动了军事文化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海军公园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0万人次。

青青之岛 共融共赢——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样本”

山东青岛,曾任海军105舰舰长的单纪峰(中)为学生们介绍105舰。新华社发

  青岛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是全国知名的海洋科学城,会聚了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50%的海洋高层次人才和30%的海洋科研机构,承担了“863”“973”计划中55%和90%的海洋科研项目。青岛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加强科技融合,建立军地共建共研共享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抢占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以军民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军民融合理论研究院、国家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山东)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主体,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军民融合协同研究机制,对接军地重大涉海科研任务,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论证、统筹实施和成果转化。

  依托西海岸新区创新中心和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协同推进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E级超算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科研设施共建共用。

青青之岛 共融共赢——军民融合发展的“青岛样本”

山东青岛,一位小朋友从退役军机前跑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依托自然资源部北海分局等单位的海洋数据优势,军地共建海洋信息平台和海洋环境数据库。

  位于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是该区培育集聚起的骨干军民融合科技项目之一。入驻古镇口以来,这个园区已吸引140多个项目落户,其中一半已进入到研发生产阶段。在青岛船舶科技园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军校研企实施联合攻关,开展研发、配套生产和全链条合作,成功研发出三体超高速滑行艇,其最大航速80节、续航能力200海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本是为海军而设计的,如今也获得了全球的民用订单,南非、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共订购了18条三体超高速滑行艇,用于政府办公和执法,合同金额达8亿元。

  为了聚焦海洋,发挥特色优势,青岛设立了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山东)中心,开展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移交易、科技孵化综合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已完成军民两用技术交易1亿多元。

  “装备研发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影响了技术装备保障的高端化发展,这是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难题。”刘玮表示,要解决这一难题,主要依靠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为了支持军地校企开展深度合作,青岛施行“项目人才一体引进、技术难题一体攻关、共享平台一体建设、科技成果一体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设施等要素的创新活力——

  制定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涉海顶尖人才专家库,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围绕尖端海工装备技术、航空航天关键技术、海洋新材料新技术等,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初步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瞄准国家“两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青岛西海岸新区、中科院工热所、青岛市科技局三方共建青岛轻型动力研究所,建设产学研用一体的燃气轮机全产业链共享平台。

  通过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加速资源和人才集聚,搭建国内一流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高地。近3年来,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引进军民融合高端项目140多个,总投资1200多亿元。

  2.建立军地统一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冬日的青岛西海岸风光旖旎,战机、鱼雷、导弹等海军主题的雕塑随处可见,这个沿岸而建的海军公园是青岛百姓喜爱的标志性景点,也是青岛设立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以来知名度非常高的一项成果。

  青岛是全国著名的海军城,人民军队的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所海军航校在这里诞生。青岛立足提升海军远海行动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建立高层协调推进机制。

  “我们聚焦海军,实施远海保障,重点突出岸基保障、海上伴随保障和海外保障三个保障。”刘玮说,其中岸基保障以港口为依托,以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为平台,围绕提升海军遂行任务能力,提供军需物资、装备技术、检测维修等保障服务。

  在创新区,由军、政、校、企合作建设的国内首家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实现了办公、会议、住宿、餐饮和交通一体化保障。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服务中心主任王臣业介绍,该中心已与多家舰船承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提供各项服务5万余人次。

  着眼于拆壁垒、破坚冰,西海岸新区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设立了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中心、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中心“六大中心”,引领带动军民融合全域覆盖、合力推进、联动发展。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景君介绍说,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已集聚了220多家科研院所、军地企业,形成了就近集中、精准专业、稳定可靠的十分钟技术装备保障圈,每年提供现场维修保障服务2000余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100多项,提高保障效率70%,节省维修维护费用近2/3。

  围绕高端化服务保障,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已建成水域安保、高性能船舶设计、轻型航空动力等一批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平台,在海军一体化联合训练、海底观测及水下目标监视、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行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为全面、快速提高装备技术保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下,由西海岸新区与北部战区海军合作共建的军民融合食品保障智慧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走进智慧平台所在的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中心,军民融合食品保障展示交易大厅里各类食品琳琅满目,从冷冻生鲜到水果蔬菜,从油粮米面到各式调料,整整齐齐摆放在货架上,食药所和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仔细核对产品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按照‘军队有所需,地方尽所能’的理念,创新区组建了综合保障服务、智慧医疗保障、市政管理保障、食品供应保障、社会事务保障、国防动员保障6个工作站,打通军民融合通道,大部分军需食品实现了本土直供。”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丁干表示,这个平台集信息发布、采购招标、质量监管于一体,可为部队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食品保障。

  此外,创新区还积极推进军队社会化、集约化保障,拓展保障领域,保障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围绕军队保障服务社会化探索建立军地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为部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实现了“后勤共保”。为解决官兵后顾之忧,创新区划出专门区域建设海军公寓和海军中学,地方财政为入住官兵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现无缝对接。

  3.创新军民一体的海防体系

  青岛是海防重镇,地处东部陆海要冲,扼守京津海洋门户。为适应海上复杂形势,青岛加强海防融合建设,加强应急动员,着力建立平战结合、防管一体、深度融合的海防体系,重点强化远洋捕捞渔船、物流船、集装箱船、邮轮商船、科考船等民船商船支援保障,统筹海军、海警和海上民兵等队伍力量,做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

  “目前,由中科院声学所、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国内某企业联合研制的水域安保系统,在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科研实训基地进行系统升级试验,针对水域安保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位于创新区的某企业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可对水面、水下小目标进行自动探测、跟踪、确认,并利用无人艇自主处置,确保军港、重要船只、涉水要地等免受袭击,已成功执行奥运会、上合峰会等一系列水下安保任务。

  “这种定向强声系统能够实现声音的定向传播,通过声波效果可以终止不良行为或迫使入侵者离开。”古镇口技术装备保障中心调度室副主任凌瑞介绍,由某“民参军”企业研发的这种定向扬声器是军民技术转化的代表。

  据介绍,青岛探索建立了军民融合式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完善军地联动机制,围绕加强海防力量体系、海防设施体系、海防管控体系等方面提升海上方向军事斗争准备能力——

  着力创新民船支援保障力量体系建设机制,推动构建防卫作战力量、海上执法力量、海上救援力量、应急处突力量、支援保障力量五大力量体系。

  着眼陆海统筹、港铁联运、平战结合,加强道路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力度,满足军事运输要求;依托铁路沿线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战略物资铁路运输中转站。

  着眼提升军警民联防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化设施建设,实施“智慧岛礁”建设工程;加强海防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对接,建立项目一体论证、标准对接、费用分担、共同监管的建设管理机制。

  强化改革创新,构建军地联管联防联控体系,加强管控能力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应急应战军地指挥协调体系和信息联动研判机制、联防联演机制、联合处突机制,开展扫海警戒、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融合发展等试点,推动指挥协调力量、专业队伍、设施物资等要素领域融合共享。

  通过整合军地国防动员力量资源,青岛建立起了左右联系、上下贯通、坚强有力的军民融合海上联防联管组织领导体系,解决了以往海军、海警、民兵各自为战、协同不够的问题,军民融合海上联防联管水平显著提升。青岛还创新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用机制,军地共建码头、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仅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就节省军地建设资金50亿元,大幅提升了沿海基础设施使用效益和重大设施的平战转换能力。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4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