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
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参加国庆群众游行
在彩车上,感受磅礴的爱国力量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从严治党”方阵。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乘坐在24号彩车“凝心铸魂”上,我的胸腔里,满是无法言说的激动、振奋和自豪,直到现在仍沉浸在喜悦和兴奋之中。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祖国万岁”方阵。新华社发
当彩车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天安门广场,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如潮如浪,我心中万分肯定,这样气势恢宏、万众一心的震撼场面,唯有中华民族能够创造!
一部共和国的发展史,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彰显和升华的历史。它引燃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那团火,它激扬着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的呐喊,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把爱国讲到心坎儿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习近平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国庆年号和国徽”方阵。 新华社发
在我们这辆彩车上,有一个人一登上车就引来随车游行学子们的欢呼:“张老师!张老师!”他就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一位把爱国讲到人们心坎里的老师。
因为讲爱国,张维为成了众多“90后”“00后”心目中的“网红教授”。今年以来,他作为主讲人,在一档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上,创新采用“演讲+真人秀”的模式,从大家关心的一个个热点、难点时政问题切入讨论,以自己深刻的政治观和独到的视角,向观众传递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传达民族自信的核心精神。
同样努力把爱国说到青年人心坎上的,还有彩车上的另一位学者——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爱国,既是人的自然情感,也是每一位公民对祖国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并强调真正的爱国,不是转瞬即逝的心灵悸动,而是坚定、执着的恒久信念,除了要有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还要有建设国家、担当责任的实际行动,有落在真处、行在实处的力量。沈壮海常年耕耘在思政教育研究和教学第一线,他的理论探索和报告、演讲,让不少学子与听众坚定信仰、收获力量。
“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的‘90后’‘00后’是最自信的一代人。”交流中,张维为和沈壮海都表达了这样的共识,“当代青年富有朝气和梦想,渴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他们将人生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历史性地叠合在了一起”“将使我们民族在开创新时代、新气象的征程中获得无穷的青春力量”。
等待的间隙,我与彩车下一个随车游行的年轻人聊天。“特别激动!特别兴奋!特别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特别,特别爱我们的国家!”这位北京大学大一新生非常兴奋,“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从他坚定的目光里看到了祖国充满希望的未来。
亿万国人的奋斗史诗
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习近平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致敬”方阵。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我们的彩车仿佛欢乐海洋中的一艘小船,我唱着、跳着,鲜花尽情舞动,眼睛渐渐湿润了。
许纪平,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同时也是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唯一的农民工冠军,和我同在24号彩车上,大家纷纷为他点赞。我问他奋斗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奋斗就是码好每一块砖,砌好每一面墙。”为了码好砖,他白天记下砌筑要领,晚上独自拎着瓦刀对着一堆砖块练。十多年间,许纪平从一名普通的砌筑工成长为目前中国砌筑工最高水平的代表。
同车的胡双钱,是人称“航空手艺人”的全国劳模,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在他的字典里,奋斗就是用“雕花”的手艺,确保每一个飞机零件无差错。从“运十”到ARJ21-700,再到C919飞机,经他手制造出的数十万个零件,没出过半点儿差错。他激动地说:“希望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再多做一点。”
站在我们身边的,还有坚持不懈永攀科研高峰的“奋斗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他创立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技术,被编入美国角膜病专科医师培训教科书,被国际眼科专家学习并得到推广。
“英雄机长”、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飞行员刘传健在同辆彩车上最为挺拔,眉宇之间充满凛然正气。2018年,川航3U8633在万米高空遭遇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奇迹,抒写下中国传奇。
从繁华的城市到广袤的乡村,从宁静的校园到忙碌的工厂,从热火朝天的工地到科技创新的前沿,70年,亿万中国人在各自岗位上的辛勤奋斗,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激情奋进的壮阔场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习近平
图为“凝心铸魂”彩车驶过天安门广场。(前排左七为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劳动着,战斗着,创造着,从过去流来的海!劳动着,战斗着,创造着,向未来流去的海!”诗人如此歌颂70年前天安门广场上的那一场盛典。今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人民置于最高位置,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就能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情境式行进“青春万岁”。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在24号彩车上,还有几位基层工作者,他们用实际行动阐明“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马善祥,人称“老马”,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原调研员,“老马工作室”的创始人。30年来,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0多起,撰写了50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他的“老马工作法”已成为全国调解员的学习范本。
见到马善祥,同车的王波感到格外亲切。王波是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波放弃大学教师的工作扎根社区24年,打造出“百步亭”这张闪亮的武汉名片。她在社区大力弘扬“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志愿文化,真正做到“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让志愿精神成为社区最亮丽的风景。
送重点旅客进站乘车是同车的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客运值班员黄吉莉的一项重要工作。每每接到对讲机讯息,黄吉莉和同事们就推起轮椅一路小跑,遇到楼梯就直接扛起来,上电梯、过天桥、送站台到铺位……一天下来,大家常常要走3万多步,为的是那些老、幼、病、残、孕、困等特殊乘客的出行方便,她和她的“158”服务组,用徒步丈量爱的旅途,打通了高铁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秋风拂面,阳光明媚,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而这各自不同的梦想,却有着共同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共和国事业发光发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美好生活”方阵。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当花车伴随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进入天安门广场受阅区,当逐渐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致意时,不知不觉,我已泪流满面。
此时此刻,每个人的感情都彻底迸发出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我仿佛看到1981年,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冠军时的场景,切身感受到当年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时的豪迈心情。
图为群众游行中的情境式行进“东方雄狮”。新华社发
回想起来,这并不是我头一次参加国庆阅兵。上一次,还是在35年前。那时我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作为一名排头兵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35年后,坐在缓缓前行的彩车上,恍惚间时光倒流,仿佛做了一个梦,什么梦?我想,我的答案是中国梦,是我切身感受到的这35年间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出身山西农村的我,幼年缺吃少穿的日子刻骨铭心,后来参军去了新疆,再后来从新闻干事考入光明日报新疆记者站,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记者生涯。从海口到乌鲁木齐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从新疆记者站到江苏记者站几十年新闻一线的坚守,从一穷二白打滚吃土的农村娃到老母亲心中最大的骄傲,时代造就了今天的我,我也用一支笔在时代中留下了自己的文章。
游行时,一张又一张熟识的面孔在我脑海中浮现: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把一生献给党的事业;守岛英雄王继才,将生命永远留在坚守32年的开山岛;英雄机长邱光华,光荣牺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一辈子教书育人的老教授景荣春,病榻上指导论文,治疗中完成书稿,将教书育人做到极致;全国模范教师彭世彰,用生命坚守三尺讲台……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这些身影里,还有依然奔忙在一线的“大地活雷锋”赵亚夫、敬老院院长李银江、“改革先锋”胡福明、“火炸药大王”王泽山……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
与这些面孔交相辉映的,是广场上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张张年轻脸庞,风华正茂,未来可期。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活成一束光,中国,就必将是一轮闪耀的太阳!
(光明日报北京天安门广场10月1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2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