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直与天地争春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直与天地争春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2-19 0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我的大武汉,早点好起来!”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直与天地争春回

图为2月16日,武汉迎来晴好天气,阳光明媚。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妈,你和朵朵身体还好吧?今天又有好多医疗专家带着药品、器材坐高铁来武汉了!”

  半夜12点,贾青青回到宿舍,跟婆婆打开视频通话。看到女儿抱着玩具熊已经睡熟,整个人才松弛下来。

  33岁的贾青青是武汉站“五心”服务组党支部书记、值班站长。1月23日10时起,武汉站等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请大家理解,关闭离汉通道是为了防控疫情!”

  “楼下售票厅所有的人工窗口已开启,为大家办理免费退票!”

  武汉站进站口,贾青青戴着口罩、拿着喇叭,带领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提醒、解释。平稳关闭进站通道后,她已经声音沙哑。

  当天晚上,贾青青回到家,发现丈夫王杨正在打包行李。“刚接到通知,在单位住一阵子。”王杨也是一名铁路调度员,疫情期间将接受集中管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把4岁的女儿朵朵送到婆婆家,拥抱道别,双双投身战斗。

  武汉站紧急组建了一支由30多名党团员骨干组成的队伍——“头雁”突击队,贾青青是第一个递交请战书的。

  作为值班站长,贾青青每天需要厘清运输疫情防控物资和医务人员的高铁列车到站计划;掌握车次、数量、车厢,协助调整列车停靠站台股道;搬运物资,确保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物资送到各大医疗机构……

  每天接10多趟运输防疫人员的高铁动车、转运100多吨物资;一件50多斤重的医疗器械,贾青青搬起来就走……

  每天在视频里看到女儿朵朵天真的笑脸,是贾青青最幸福的时刻。在朵朵心里,妈妈是打怪兽的超人,是她的战斗,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25天的奋战,贾青青和团队共接到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列车211趟。

  “我多干一点,防疫物资就能早一点到达,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武汉就会好得快一些!”贾青青说。

  “来,让我检查一下防护服穿好了没有……”早上8点,饶曲和妻子穿好防护服,又为对方仔细检查,准备开始一天的运输防疫物资志愿工作。

  饶曲是武汉天门东站的一名列车连结员,负责指挥列车分解与编组连挂,现在负责防疫物资与医院的对接。

  大年初一,在家休息的饶曲从朋友圈得知,有一批防疫和医疗用品到达武汉后,无法送到指定医院。饶曲立即联系对方,开车驶向物资所在地,并在当天夜里23点,运送完最后一批物资。

  从这天起,武汉运输志愿队伍,又多了一名摆渡人。

  一场疫情,让武汉的马路格外空旷,饶曲驾驶着白色电动小货车,穿梭在大街小巷。

  公益群里,饶曲“业务繁忙”,一天要接五六十个电话,还有不停闪出来的微信语音电话。刚送完一批物资,立即就要调转车头,奔向下一个地点。

  24天,两万公里,20余吨。

  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武汉市普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武汉市商职医院、湖北省第三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饶曲几乎跑遍了武汉三镇的医院和仓库。

  不是在路上奔波,就是在装货卸货。

  “继续加油,做好防护、注意安全。”这是他与医护人员见面时,最多的问候和鼓励。

  有时医院给两份盒饭,有时就拿热水泡碗方便面,道路两旁随处都是饶曲的餐桌。吃饭不怕耽误,医疗物资不能耽误。

  “万一我‘中标’,请照顾好我的家人。”这是饶曲在公益群里的留言。

  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妻子刘丹泪流满面,回复给他一句话:“这次我愿意以生命相随,跟你一起去做志愿者。”从那以后,妻子每天陪着他一起运送物资,这条路上多了几分温情和甜蜜。

  他们是母亲,是父亲,是丈夫,是妻子,

  他们是千千万万武汉百姓里的一个,

  他们在这里长大,在这里相遇相伴,

  多少个春夏秋冬里,吃着热干面糊汤,堵着看不见头的车,

  而在武汉需要的时候,

  他们挺身而出全力拼搏,

  为了一个信念:

  “我的大武汉,早点好起来!”

  (光明日报武汉2月18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蔡闯、晋浩天、张锐、刘坤、安胜蓝、章正、李盛明、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一线抗疫群英谱】

“迎上去!因更多生命在召唤着我”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金银潭医院南楼ICU病区,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光连续战斗了20多天的“火线”。

  作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南楼5—7层的ICU病区是此次疫情阻击战“前线中的前线”。医生们都知道楼层数字的“密码”——楼层越高,病情越严重。李光和他的同事们在6楼。

  1月17日晚,正在武大人民医院值夜班的李光接到紧急召集令:两小时内,入驻金银潭医院。他和6名同事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急速奔袭,按时上岗。

一边改造病房,一边收治病人

  1月19日晨,南楼6层病区开始收治危重病患。此时,病区改造还没有结束。这里原是普通病房,没有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李光和同事们自己上手,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天半时间就让病区基本具备了收治功能。

  “设备不到位只是一方面,还有医护人员人手不够、经验不足等很多‘拦路虎’,很多工作都得摸索着来——可是万万不能慢!时间不等人。”李光回忆。

  开局不容乐观。ICU的护士和床位比应该是3∶1,但来自三四家医院的临时团队总共十几人,算上轮班,相当于一个人要担起原先两三个人的活,工作强度大、危险高。1月22日前后,包括金银潭医院原重症科主任在内的三位医生接连病倒,一个高度疑似,两个出现发热,还有几位护士也有了症状。本就连日劳累的团队,情绪有些低落。

  院区之外,疫情还在蔓延。“南楼6层,与外界隔绝,容不得情绪。这里只有虚弱的病人、告急的病情、生命的红灯。”那些天,李光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快!快!再快一些!

  工作从每天早上8点开始。进病房之前,准备过程像一个庄重而烦冗的仪式:换上工作服,进入缓冲间;洗手,戴口罩、帽子;再洗手,穿防护服,进入下一个缓冲间;穿一层隔离服,戴护目镜、手套,套上两层鞋套,戴上双层头套;穿过第三个缓冲间。20多分钟后,李光穿戴完毕,化身“大白”踏进病房。

  “防护服稀缺,进去一次尽量多待一些时间,最少也要3个半小时。”物资紧张的几天,李光几乎放弃了吃饭喝水。

  在省外医院赴汉增援前,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李光和团队采取“3天一个24小时”的轮班制度,每72小时中,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每天回到住地,只要一沾床就睡着了。

“转过身,会看到更多生命在召唤自己”

  医生会害怕吗?怕!怕的时候怎么办?迎上去!

  改建区域病床比正常ICU病床矮,且不能升降,李光给病患插管时只能半跪着。加之没有插管专用的动力新风系统和头套等设备,吃力不说,被感染的风险很高。

  一开始他也为此而担忧。但是,当从中央监护屏上看到患者氧饱和度异常之后,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以最快速度换上全套装备,冲到床边给患者插管,上呼吸机。“是责任,更像是一种本能。”

  如果说,为病人插管的风险可以设法防范,有些风险则无法预知。在为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婆婆治疗时,老人因为烦躁和恐惧,扯掉了自己长期透析的管子。李光急忙按住她,防护服却在撕拉中破裂了。护士为婆婆打针时,婆婆仍不配合,李光过去帮忙,婆婆焦躁地扭动着,一推搡,针扎进了李光的皮肤。

  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上呼吸机……一系列治疗工作中,李光常会被惊惶或烦躁的病人攻击。为此,他被紧急安排做过多次核酸检测及CT检查,所幸的是,每次检测都正常。

  李光说,治好一个病人,会万般高兴;万一没有治好,也会很难过,但转过身,又看到更多生命在召唤自己,于是,连悲伤都来不及。

  病人中,有位51岁的出租车司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3个孩子还在上学。他的妻子流着泪把他送进来后,就被劝离病房。她不愿走,每天都在医院楼下彻夜徘徊,以这种方式陪伴着ICU里扣着无创呼吸机面罩的丈夫。

  “我总能从窗户里看到她的身影,她的脚步就像敲在我心上。我想:一定要把他治好,还给她!”李光不敢去想,如果这个家庭失去顶梁柱,会是怎样的光景。他只有拼尽全力。幸运的是,这位病人和那位“袭击”过他的婆婆都明显好转,康复出院了。

  (光明日报武汉2月18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蔡闯、晋浩天、张锐、刘坤、安胜蓝、章正、李盛明、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通讯员肖珊)

    【一线抗疫群英谱】

“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医生,听你口音是外地人,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过来的。”

  “谢谢你们!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

  2月9日,在“话疗”中,驰援武汉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邓雪蓉,和她收治的第一位病人,紧张的心绪都渐渐消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还没有抗击病毒特效药的时刻,除了食物和药品,我们每个人还需要勇气和信念。”邓雪蓉说。

  3天前,2月6日下午,快要下班的邓雪蓉收到院里报名驰援武汉的消息,第二天就出发。她拿起电话,打给了在家办公的爱人张勇。听完电话的爱人沉默无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知道丈夫的抉择。“你的工作是医生,你必须得去。”此前,她就曾试探性地问过爱人。

  不到24小时,邓雪蓉就随百余名队友从北京赶到了武汉。就在元宵节当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对口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独立病区正式运行。

  “一天4班,每班6个小时。其实加上工作交接、穿脱防护,将近10个小时,在此期间,基本上不吃不喝。”邓雪蓉告诉记者,尽管有着多重不便,但问诊、查体、检查、送样、记录、治疗、监护等,依旧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当班期间不得闲,不当班时也闲不得。邓雪蓉所在的团队,时不时组织不当班的医生召开医疗会。

  “加强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部分无法相对长时间离开面罩进餐的患者,放置胃管,鼻饲营养液,用营养液泵。对于部分能进食和愿意进食的患者,快减胃肠外营养。”

  “血糖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对于有糖尿病史和激素治疗的患者,查糖化血红蛋白。另外,目前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详细检测并记录五点血糖。对于血糖高者定期复查尿常规,了解有无酮体。”

  苦心人,终不负。

  2月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一位88岁高龄的老奶奶经过9天的治疗顺利出院,这也是该医院当时出院年龄最大的患者。自己参与治疗和照顾的患者回家团聚,邓雪蓉和同事们既高兴又激动。

  “武汉的人民,还有同行们,他们真的太难太难了,帮助他们,就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轨。”邓雪蓉说。

  每一个最美逆行者,背后都是期盼,期盼凯旋,也期盼团圆。

  就在驰援武汉的前一天夜里,邓雪蓉七岁的女儿,带着哭腔与她拉钩约定——我会一直在家里乖乖听话,等待妈妈胜利的消息。

  “这是女儿第二次这么长时间和我分开。”邓雪蓉展示了女儿前两天为她画的画。黑、蓝、紫三色在黄色底板上,绘出一个孩子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母亲形象。“妈妈,你要加油哦。不用担心,我这里一切都好,你只要放心工作就可以啦!我希望你可以早点回家,我要狠狠地黏你。”

  (光明日报武汉2月18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蔡闯、晋浩天、张锐、刘坤、安胜蓝、章正、李盛明、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对口支援】

浙江内蒙古医疗队赴荆门:义无反顾同战“疫”

  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陆 健 高 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田凤元

  2月12日,浙江省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的首批医疗队37名队员从杭州启程,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组建的重症救治团队共35人,由院党委书记刘利民带队,包括重症医学科、传染病科、呼吸科、呼吸治疗科、护理部等专业医护人员组成,浙江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人员两人。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直与天地争春回

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对口支援湖北省荆门市医疗队出征。王正摄/光明图片

  “我们医疗队的首要任务是要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刘利民说,“希望借助邵逸夫医院国内首家、独具特色的呼吸治疗科等专业优势,帮助荆门市建立一支危重病人呼吸治疗团队。”

  “我们就是来啃硬骨头的!”医疗团队中呼吸治疗师徐培峰表示。

  记者了解到,12日下午抵达荆门后,邵逸夫医院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立即开始紧张的救治筹备工作,火速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13楼建起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病房,同时制定院感防控工作流程,并对每一位进入病房的同事进行标准预防措施培训,确保医疗队马上进入救治状态。2月14日上午10时许,该院区迎来首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截至2月15日18时,病房已按计划收治14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目前各项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2月16日,内蒙古第六批医疗队118人从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出发驰援湖北。

  重症医学科医生史天福和护士郑惠颖来自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医院。他们20人到达驻地后立即与当地对接,进入战时状态。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的医生刘靖,此行担起了医疗队队长一职。她说:“我们是战友,一定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严守纪律,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坚决完成任务。”

  内蒙古肿瘤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科尔钦,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此次,他们医院派出5名医生、11名护士出征湖北。

  早在1月28日,内蒙古第一批医疗队139名医护人员就进入荆门市,他们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赤峰市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等10多所医疗单位。目前,内蒙古医疗队分成5个小组,奔赴荆门市一医、钟祥人民医院、京山人民医院、沙洋人民医院和屈家岭五三医院,与当地医疗工作者一起开展疫病防治工作。

  荆门市拥有人口300多万,疫情严重,支援湖北的内蒙古医疗队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奋战在战“疫”第一线。荆门市干部群众和当地媒体称赞内蒙古“承蒙关照,感恩有你”。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对口支援】

福建宜昌并肩作战温暖相助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我在海峡边,你在长江畔。

    2月10日,在接到对口支援湖北宜昌的任务后,福建当即召开省委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福建省委书记、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于伟国表示,福建要选派“精兵强将”到支援宜昌防治一线,全力支持宜昌。经过一夜紧急筹备,2月11日中午,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防治新冠肺炎首批支援队踏上征途。

抗击疫情一线专题报道:直与天地争春回

2月13日,福建省又一批援助湖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出征。 余杉芳摄/光明图片

  当前,宜昌市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重症、危重症较多,发热门诊及留观人员较多,疫情形势虽整体趋于平稳,但依然严峻复杂。

  疫情就是命令。抵达宜昌后,福建医疗队当即投入宜昌第三人民医院的抗疫前线。2月13日上午9点,福建医疗队第一批护士医生正式进入宜昌市三医院隔离病房开展救护工作;16日,福建医疗队实现安全无缝对接,正式接管该医院重症病区,共管普通病区,并在重点支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同时,派出医疗队、专家组参加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重症患者会诊工作。

  同时,福建医疗队快速搭建起远程会诊中心,打通宜昌福建远程会诊通道,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受福建医疗专家的远程诊疗;福建医疗专家可对患者前期所有诊疗资料进行直接调用和分析。宜昌市三医院院长邱绍勤表示:“相信这个平台,会给我们全市病人的抢救治疗,尤其是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很大的技术支持。”

  由流行病学调查专家、消杀专家和病毒检测专家组成的福建医疗队疾控专家组也投入紧张的工作。“流行病学调查专家是疫情的‘侦察兵’。”专家组组长赖善榕介绍,目前,专家们正在对宜昌市疾控中心提供的相关报告进行审读、分析,力争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链。

  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后勤战。为全力援助宜昌,这些天,福建各界捐赠的大批物资陆续驰援宜昌。2月16日,福建省总工会向福建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运送了首批16.59吨、总价值150万元的慰问物资。宜昌市伍家岗区应急管理局为福建援宜医疗队搭建4个应急隔离区;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宜昌市慈善总会定向捐赠给福建医疗队10000斤瓦仓大米。一场工会、爱心企业和邮政部门的“温暖接力”在两地次第展开。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9日 04版)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