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山明水秀 美丽中国展现时代华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山明水秀 美丽中国展现时代华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3-07 06: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

  【卷首语】

  拂柳轻风催绿发,千山已得春消息。

  这是和谐共生的中国——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种群总数超过9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约300头……

  这是满目翠色的中国——2012至2021年,我国累计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成为全球增绿“主力军”……

  这是向“双碳”目标迈进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2011至2020年,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全球6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谋划发展。

  蓝图已擘画,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正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建万物和谐、和合共生的美丽世界!

  这两个月,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代表十分忙碌。她多次前往位于海拔3600米左右的黄河上游——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调研走访。当地牧民亲切地叫她“阿姐”,向她讲述着“中华水塔”的生态变化。

  “在赛尔龙乡尕克村,牧民桑杰加告诉我:‘现在环境变好了,马麝、雪豹变得常见了,有时还能看到一二百只岩羊。’身为‘源头人’,这样的变化让我振奋、自豪。”夏吾卓玛代表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鲜活侧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美丽中国上升为强国目标

  一场春雨过后,云南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道路干净整洁,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村民何利成在如镜的湖水边享受着雨后美景,不禁感叹:“以前,这水面总是盖着一层蓝藻,走到水边,难闻的气味直扑鼻。短短几年的整治,看看如今这湖畔风光,心情都不一样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时间回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以此为起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越发明确: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大特色;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动。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全局高度对上述重大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

  “这一切,鲜明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委员说。

山明水秀 美丽中国展现时代华彩

3月,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樱花园里的3000多亩樱花次第绽放,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新华社发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

  时隔十年,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委员依然记得他和团队拿出第一张卫星雾霾监测图时的激动心情。那是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出现“雾霾围城”的现象,在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下,张兴赢所在的研究团队“站”了出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成功实现了对雾霾分布面积、污染程度的定量监测。

  那是一场向雾霾宣战的“人民战争”。

  多地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淘汰黄标车、老旧车,钢铁企业粗钢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联防联控,重拳出击,短短数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中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只是十年来中国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

  我国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的相继修订,扎牢了制度笼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出鞘,成为我国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标志性举措。

  2022年12月13日,“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颁奖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中国山水工程”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数百万公顷土地。

  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绿水青山,一片盎然。

山明水秀 美丽中国展现时代华彩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湿地。新华社发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截至2022年底,这个全球最大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成交额104.75亿元,成为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十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在各地不断涌现——在陕西榆林,以草养牧,以牧肥田,特色产业红红火火;在江西萍乡,于工矿废弃地打造湖光山色,“地下开挖”变“地上开花”;在河北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绿色接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绿色发展之路使周边数万群众受益、脱贫致富……

  来自甘肃陇南大山的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代表对此深有感触:“这几年通过电商直播,更多山货‘搭网’出山,带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我们尝到了生态农业的‘甜’!”

  在城市,推窗能见蓝天绿地,城市公园柳绿花红,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已成常态;在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超过90%,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山明水秀 美丽中国展现时代华彩

云南省大理市洱海及村落景观。新华社发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动绿色转型——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厚植绿色根基,奠定生态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在向纵深推进。

  美丽中国,一往无前。

  ·9.6亿亩

  2012至2021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

  ·784万辆

  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左右。

  ·24.02%

  202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74%

  截至2021年底,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10亿千瓦

  截至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7日 08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