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聚合力 汇资源 促发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聚合力 汇资源 促发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01 05: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孟歆迪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报告”)在沪发布。报告指出,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指数年均增速高达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技术合同976.80亿元,较2018年的172.79亿元提升了4.6倍。2022年上海向长三角地区输出专利3891件,较2018年的932件提高了3.2倍——上海策源、长三角孵化,已成为串联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跨区域合作的空间新范式,为助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长三角模式”。

  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长至2022年的262.48分。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前进。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首先是成果共用指标增幅最大,从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2年的443.26分,年均增速达29.17%;其次是资源共享指标增长,从2018年的197.51分增长到2022年的277.14分,年均增速达8.84%;再次是创新合作指标上升,从2018年的133.33分上升到2022年的186.28分,年均增速达8.72%;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

  专家分析,长三角正呈现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科学技术加速融合、产业创新加速发展的态势。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0.7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万多套、价值超522亿元,为推动开放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人、财、物的加速汇聚,为三省一市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组数字值得关注:长三角区域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达27916篇,较2018年增长50%,41个城市全部深度参与到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之中。长三角专利转移数量达35504件,合作发明专利10640件,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3.55倍和1.77倍。三省一市之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63.45亿元,较2018年增长4.19倍。同时,三省一市所有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达27.94%,相比2018年,这一数值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三省一市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省一市以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为主线,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陈海鹏认为,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在知识创造、技术赋能还是成果转化方面,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已经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陈海鹏以“聚合力、汇资源、促发展”概括当前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他提出,有几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前沿科技实现突破。近年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突破不断涌现。例如,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合作单位共同解锁授粉小鼠脑图谱,通过多年攻关,自主开发了TB级光学成像大数据神经元追踪及分析软件,为研究全脑神经链接图谱建立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研究方法和流程。三省一市的协同创新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探索方面已经形成跨越地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二是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截至目前,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数量达到45911台套、价值544亿元,三省一市已经充分具备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合作和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经费供给,为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创新辐射提质增效。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发展合作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五年来,长三角搭建大批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大量科技成果跨区域的转化和培育,三省一市行政壁垒不断被破除,科技创新从区域间的协同迈向了共同体建设。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1日 10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