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要从根本上解决“剧本荒”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要从根本上解决“剧本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05 05: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陈涌泉(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剧本荒”是长期困扰戏剧界的老问题。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大力培养青年编剧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剧本荒”。

  剧本为一剧之本,戏剧文学是戏剧作品的灵魂。然而当下,戏剧文学的重要性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剧本荒”依然是困扰戏剧界的老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剧本荒”,准确说应该是“好剧本荒”。戏剧界不缺平庸之作,缺的是好剧本。这是因为,在所有文艺创作中,剧本创作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剧作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力。相较于影视行业,戏剧行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影视行业凭借其广泛的受众基础、高额的投资回报以及明星效应等因素,吸引了更多编剧投身其中。相比之下,戏剧行业的受众相对有限,投资回报也相对较低,这使得能够真正扎根戏剧行业的编剧有限,能创作出精品佳作者更是少之又少。编剧数量少,自然导致剧本总量少;编剧才情平庸,自然也就创作不出高质量的剧本。

  中国剧协向来重视剧本创作与剧作家的成长,十几年前曾召开三次“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会”,广泛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于2014年出版《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2024年中国剧协再次展开调研,据初步统计,十年间全国剧作家共创作大型剧本逾6000部,其中超过一半被搬上舞台。十年来,戏剧文学创作不乏精品力作;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级艺术基金资助引领创作风向;文旅融合趋势加强,沉浸式戏剧创作逐渐成为风尚;江苏、福建等区域性新生代剧作家群渐趋形成,展现出戏剧文学创作的可喜局面。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创作方面,题材重复率高,同质化现象明显;创作手法、美学风格较为单一;创作与市场脱节、与观众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仍然存在。剧作家总量下降,各地区、各院团差异较大,地域分布不平衡,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偶有一枝独秀,缺乏百花齐放;不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编剧人才匮乏,梯队建设青黄不接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院团多借助外聘编剧、外援力量来完成创作任务,某些名编剧分身乏术,忙得“满天飞”,而普通本地编剧却难有创作机会;青年编剧的培养方式仍较为单一,缺乏剧目扶持、孵化平台,青年编剧的剧本上演难等问题突出。

  可见,目前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认为,首先,院团要摒弃“不养编剧”的错误思想,无数事实证明,不是剧团“养编剧”,而是编剧在“养剧团”,一位好编剧,就意味着一大批优秀剧目,甚至塑造着一个院团的演剧风格。各地应在全国创作版图中找准自身定位,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作发展道路。戏剧创作并非只有一条路、一种风格,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艺术多样性,尊重艺术个性。特别是戏剧创作薄弱地区要扬长避短,不宜一味追求大题材、进行大投入,外聘名编剧,这看似能带来一时的风光,但长此以往,本土编剧将永远没有实践机会,人才断层问题会愈发严重。事实上,新戏和老戏、大戏和中小戏都不可或缺,都有其重要意义。创作大戏要科学立项,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倡“十年磨一戏”,避免将剧目做成“残次品”,上演几场后就被束之高阁。同时,为了磨砺、培养地方剧种创作人才,更要加强传统剧目、折子戏的整理改编工作,加强接地气的小戏小品创作。应建立本土编剧人才储备库,同时搭建编剧与市场、院团之间的合作桥梁,探索、借鉴各方经验做法,改善创作环境,为地方戏剧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要给予青年编剧更多机会和舞台,加大对青年戏剧创作者的扶持力度。当下,各级政府的文化艺术基金、行业组织和高等院校为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出台了各类措施,举办了各类培训班、研修班、改稿班,但总体而言,对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方式仍较为单一,缺少为青年编剧的创作提供上升空间以及让剧作最终能够登上舞台的机会。在各项指标压力下,许多专业剧团对编剧的选择非常慎重,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成熟、知名的剧作家。而青年编剧如果长期没有实践的平台,必然会消磨其创作热情,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最终也会影响戏剧创作的整体环境。我们应发动一切有效力量,采用联合培养、多渠道培养和一对一培养等多种方式,建立青年编剧作品孵化平台和有效机制,积极与市场接轨,为他们提供作品打磨、提高及上演的机会。在此,我也呼吁,能力是在不断的锻炼、磨砺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青年时期,要多给青年编剧一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朝气蓬勃、敢于创新的优势,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定能为戏剧舞台贡献更多精彩纷呈的优秀作品。

  最后,要保护剧作家的个性与尊严,构建风清气正的戏剧生态。对于主旋律戏剧创作,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理解。凡是体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无论何种题材、何种戏剧样式,都属于主旋律作品。要尊重剧作家的个性选择和艺术探索,给予他们更大的创作空间,为剧目创作留足打磨、精进的时间。要维护戏剧文学的尊严,维护剧作家的尊严,在剧目创排过程以及后续宣传中,给予剧作家足够的尊重。要严格遵守著作权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构建风清气正的戏剧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5日 16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