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
苏州日报记者 钱怡 赵焱 陆晓华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李健 杜倩
一说苏州,连稚童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苏州的风光之美,人们耳熟能详!
风光美的苏州,经济发展也一直很“美”。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都留下了她率先奋进的印记。几组数据为证:
以0.09%的国土面积,苏州贡献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3%的工业增加值;
在苏州玉达机器人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智能工业机器人。施柏荣摄/光明图片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苏州4县市均进入前十,昆山连续20年稳居榜首;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
高质量发展,且长盛不衰!苏州为什么这样“能”?
博采众长,苏州有了“底气”
苏州,呈半环状分布于上海周边,是江苏最靠近上海的地级市。
“苏州经济发展,离不开上海带动。”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俊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这样一道风景:每到周六傍晚,一群穿蓝卡其布中山装、戴近视眼镜、拎皮包的人,纷纷从上海搭车前往苏南各地,到了周日傍晚,又风尘仆仆赶回上海。
著名社会学家、苏州吴江人费孝通认为,乡镇企业发展的“苏南模式”是借助了“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这种辐射和扩散,最初就是由“星期日工程师”来实现的。他们原本是上海科研院所、高校、国企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在星期日这一天,被苏南的众多乡镇企业当“财神”一样,请过去做技术指导。
到上海写字楼挨个敲门,询问能否给上海企业做配套;直接“杀”到上海虹桥机场招商……一时间,“要发展,靠上海”,成了苏州家喻户晓的口号。家电、纺织、无线电……一大批上海公司来苏州办厂。
昆山元宇宙产业园的元宇宙展示厅里,一名参观者在体验VR游戏。光明图片
“做上海不想做、不便做的产业”“上海负责0到1,苏州负责1到10”……“接受上海辐射,实行错位发展”,成为苏州经济起飞的“金钥匙”。
主动“示好”,解了上海土地短缺、产业升级的“燃眉之急”,也解了苏州缺人才、缺技术的“发展之困”。一时间,苏州乡镇企业发展如火如荼,“苏南模式”风靡全国。
在“苏南模式”带动下,江苏各地纷纷发展起工业,渐渐地,苏州优势不再那么凸显,怎么办?
那就再一次“抢跑”!
“苏州已不满足于仅仅依托上海的人才,将引才聚才的视野投向全球,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来提升城市的创新浓度和发展速度。”谈起苏州的“人才经”,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如数家珍。
有这么一个说法:造“园”是苏州人的专长,以前是古典园林,如今是工业园区。如果说,以前造“园”,是为了汇聚美景,而今造“园”,则是为了聚集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首批参与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时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萧宜美记得开发初期之苦,但更感叹开发理念前所未有。
到了2001年,大批国内、国外投资商排着队才能挤进园区,更多欧美、日韩的企业将目光瞄向这里,世界各地的人才会聚于此。“我们这个国际小区里,至少住了22个国家的人。”苏州工业园区玲珑湾社区党委书记宋爱清说。
30年过去,曾经的水田鱼塘,如今平均每天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10亿元。苏州全市目前有14家国家级开发区,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园区已成为苏州的“金字招牌”。
“凭借着‘聚天下英才’的胸怀和博采众长、并肩携手的竞合关系,苏州发展有了更足的底气。”成长春说。
创新赋能,苏州有了“智气”
博采众长,苏州创新能力便噌噌走在了前面!
“这大铁块头,能比人手还灵?”在苏州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小分切生产车间,张红星师傅打量着刚组装好的“新伙计”——自动化精密装配机器人,半信半疑。
“让你见识一下!”技术员夏琰在平板电脑上点了几下,机械臂立刻忙碌起来……从小卷抓取到精准定位摆盘,全程不到1分钟!
对着整齐的成品托盘挑了半晌“刺儿”,张红星心服口服:“几十秒就能完成以前人力十几分钟的活儿,信息还能同步上传系统,灵!”
“我们一直规划要上线全自动成品包装系统,乘着苏州‘智改数转’的东风,要人才给人才,要技术给技术,我们这回可是全面‘鸟枪换炮’啦!”望着高效运转的智能生产线,公司生产运营高级总经理黄琨满是欣喜。
“苏州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智改数转网联’已成为驱动苏州传统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等要素变革的关键力量,从制造变智造,传统产业也能澎湃新动能!”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石志伟介绍,“从2021年至2023年,苏州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项目超3万个,在江苏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这头,传统产业追“新”追得热火朝天;那厢,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办得有声有色。
走进位于吴中太湖新城的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几位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在一台大模型训练平台前进行算法调优。
建设机械装备共性技术服务云平台、构建智能制造成熟度诊断大模型、推动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落地……这家创办8年的智能制造型企业,成绩单颇为亮眼。
说到发展“秘诀”,总经理袁雪腾说话很爽快:“靠深度合作!”
他掰着指头跟记者细数:“我们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清华大学共同建立创新联合体;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可信数据认证服务平台……”
苏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渊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了“秘诀”:“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好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苏州市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系统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全市已累计培育建设50个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环境,苏州未来更“景气”
10年,20年,这是微球领域的正常研发周期。
以前,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江必旺决心打破国外垄断。
10年间,研发费用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这么高的研发投入如何保障?
“为了帮扶这些创新型企业,我们出台政策,按企业创新力分段支持,设立风险补偿,配套贴息政策……”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廖希明一项一项介绍。
最终,江必旺和团队在多个高端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填补了我国色谱填料微球领域的空白。
苏州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环境,绝不仅仅体现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上。
“这份判决帮助挽回了损失,给我们这些软件开发者吃了定心丸。”谈到不久前上诉的一起案件,苏州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感慨万千。
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原本市场前景广阔,却遭遇假李逵“截和”,由此引发了一起涉“开源软件”著作权侵权案。
“案件审理过程中,苏州中院明确,在开源代码基础上研发的新成果应给予保护。”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庭长赵晓青说,“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晶,我们就应该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截至目前,苏州已拥有知识产权法庭、破产法庭、国际商事法庭、劳动法庭、互联网法庭、数据资源法庭6个专业法庭,是全国专业法庭最多的城市!”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韦炜告诉记者。
作为苏州下辖的县级市,太仓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德国企业,被称为“德企之乡”。
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长年深耕中国市场。“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苏州方方面面的帮助。很多外企被这里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据我所知,和其他外企一样,太仓德企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去年,这一数目就超过了500家。”公司副总裁佐尔坦说。
卢渊告诉记者,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苏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公平竞争审查操作指南》,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在公平公正上狠下功夫的苏州,已连续5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连续13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此,苏州还主动选择“慢”下来。
苏州金合盛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然回忆起多年前的场景,依然感慨不已。
那天,苏州高新区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场攸关企业命运的评审会正在进行。投影仪上,几家企业的资料依次展示。
“这家企业半年内就能推出热门产品,预计一年盈利,回报率可观。”“这家企业暂未盈利,但科研实力强,有关键技术突破”……
究竟选哪家?有人提了这么一个观点:“我们不能只看眼前。高新区要发展,得靠有长远潜力的企业。”
开始投票。最后,那家“周期长”的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拿到800万元投资。如今,满握专利成果的天准科技,已成功上市。
这,就是苏州……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