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国际观察】
光明日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
近期,印度政府接连向多家外资车企开出巨额税单。德国大众汽车印度公司面临创下印度历史纪录的14亿美元税务追缴,韩国起亚汽车也收到了总额近1.7亿美元的税单,在全球商界引发强烈反响。这一系列惊人的罚单不仅直接威胁到相关企业的正常运营,更令国际投资者对印度营商环境的持续恶化深感忧虑。
前所未有的税务风暴
本轮税务风波的核心焦点是大众汽车公司。印度税务部门指控大众公司通过“零部件分批进口”方式规避高额关税,称该公司实际上是将“几乎完整的整车”以零散件形式分批运至印度境内。
面对14亿美元的天价税单,大众方面予以强烈反驳。该公司表示,其采用的“零部件分批进口”模式早在2011年就获得印度政府的明确许可,如今印度政府突然改变政策解释标准的做法将严重损害外商投资信心。目前,大众已向孟买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这项“大得不可思议”的税务处罚,并警告称这一争端可能危及其在印度1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税务风波已经开始影响大众在印度的日常经营。据悉,大众印度公司已有50多批空运零配件被海关暂扣,导致经销商供应链陷入困境。作为一家在印度市场份额不到2%的外资车企,大众去年在印度的销售额为22亿美元,但净利润仅1100万美元。如此严厉的处罚力度,不禁使该公司质疑印度投资环境的稳定性。
与大众的遭遇如出一辙,韩国起亚汽车公司同样陷入税务困境。印度税务部门指控起亚“错误使用”自由贸易协定优惠政策,并质疑其零部件进口分类存在问题,要求其补缴近1.7亿美元税款。这两起案件的爆发,暴露出印度在税收政策执行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引发外资企业普遍担忧。
更令外资企业不安的是,印度对外资企业的高关税和冗长的法律纠纷长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以沃达丰公司为例,2007年收购和记黄埔印度资产后即被追缴20亿美元税款,这场争端历经印度最高法院判决、法律修改和国际仲裁等多个阶段,直到2020年才最终画上句号。同样,英国石油公司凯恩能源因2007年的一次内部重组被追缴逾14亿美元税款,直至2021年才与印度政府达成和解。而法国保乐力加集团至今仍在就2.5亿美元的税务争议与印度政府对峙,该公司甚至不得不向印度总理莫迪发出警告,表示持续的税务纠纷已严重阻碍其在印度的新增投资计划。
这些典型案例表明,外资企业在印度面临的税务争端经常涉及金额巨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结果不确定,严重影响正常经营和长期投资决策。有评论指出,在印度,税收调查往往会演变成持续多年的法律拉锯战,这已成为困扰外资企业的一大痛点,甚至让印度逐渐成为外资企业的“坟场”。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强化监管
在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展开空前严厉的税务稽查之际,印度经济恰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印度中央统计局预计,2024—2025财年该国GDP增速将降至6.4%,不仅较上年度8.2%的水平大幅回落,更将创下近4年来的新低。分析指出,制造业表现疲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因素,共同拖累了印度经济的增长步伐。
面对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挑战,印度央行于2月7日做出近5年来的首次降息决定,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6.25%。虽然印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6名委员一致投票支持这一决定,但仍维持“中性”的政策立场,凸显决策层对经济前景的审慎态度。印度央行行长马尔霍特拉强调:“当前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并不要求我们改变政策立场,因此我们的立场保持中性。”她还明确表示,这次的宽松政策不代表未来政策方向。这一谨慎表态引发外界对4月印度是否会继续降息的猜测。
此外,印度经济还面临来自外部的新一轮冲击。美国总统特朗普2月10日宣布将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并计划推出针对各国的对等关税措施。三菱日联银行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这轮关税政策冲击下,印度显得特别脆弱”。不过该行也表示,考虑到特朗普与莫迪历来保持着良好关系,双方更有可能通过谈判化解分歧。
在多重压力下,印度卢比汇率不断走低,多次创下历史新低,凸显国际市场对印度经济前景的担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外资已从印度市场净流出近100亿美元,导致印度主要股指BSE Sensex和Nifty50均出现显著下跌。有市场分析师指出,印度政府此时选择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务稽查,可能是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对此,有学者表示,印度政府需要在增加税收和维护投资环境之间找到平衡。过度严苛的税收监管可能会损害印度作为全球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这对印度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极为不利。
政策矛盾与产业困局
印度政府近期对外资企业的严厉税务稽查,折射出其产业政策中的深层矛盾。从关税结构来看,印度对进口整车征收超过100%的关税,完全散件进口税率为30%~35%,而零散件进口税率仅为5%~15%。这种阶梯式税率设计的背后,是印度政府试图通过高关税推动制造业本土化的战略意图。然而,在执行层面,这一政策框架却频频引发争议,暴露出印度产业政策中的内在矛盾。
最令外资企业不安的是政策执行标准的突然转向。这不仅给外资企业在印经营带来巨大不确定性,更如大众公司所言,是在“动摇外国投资者对政府承诺的信任根基”。当保乐力加集团不得不直接向莫迪发出警告,指出持续的税务纠纷已经阻碍其在印度的新增投资时,这种政策风险显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经营层面。
更令市场困惑的是,印度政府选择在经济下行、外资加速撤离的关键时刻加强税务稽查。这一举措背后似乎反映出多重政策目标的复杂博弈:一方面,面对经济增速降至6.4%的压力,政府急需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在塔塔汽车、马恒达等印度本土车企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政府也面临着保护本土产业的内在压力。然而,这种试图一举多得的政策组合,可能正在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印度当前的政策取向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挑战。高额关税虽然能在短期内庇护本土企业发展,但也可能让印度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日益边缘化。美国特斯拉公司曾公开抱怨印度对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高额关税,这一争议已经波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组的当下,过于严苛的政策环境不仅影响现有投资,更可能导致印度错失新一轮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
有专家指出,印度似乎陷入了一个政策困局:为了推动制造业本土化而设置的高关税壁垒,反而可能阻碍印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为了保护本土企业而采取的强硬措施,却正在动摇外资对印度营商环境的信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既需要为本土企业创造成长空间,也离不开与跨国公司的深度合作。印度当前的政策取向,暴露出其在这种平衡中面临重大挑战。
(光明日报仰光2月11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