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法眼观】
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清晨八点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大楼还泛着未褪的寒意,第四检察部主任李刚已忙碌起来。办公桌上除了摞起的卷宗,还有他正在整理的《刑事司法改革与法律人思维范式》课程讲义,两小时后这份讲义将出现在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课堂上。
在我国司法实务界与“象牙塔”之间,238名检察官正架起这样的知识桥梁。这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一项系统工作。2023年以来,最高检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活动已讲授220余场次,覆盖法学专业学生2.2万余人。
当最高检的检徽与21所高校的校徽并列出现在启动仪式上,这场双向奔赴背后究竟涌动着怎样的改革深意?那些曾在法庭上指控犯罪的检察官,又是如何将法典条文转化为叩击心灵的育人火种?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检察官进行采访。
“检察蓝”对话“象牙塔”
说起“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让人回忆起2023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会上,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到他们开发了十几门法学实务课程。这启发了最高检政治部的一位与会处长:“其实检察工作蕴含着最前沿和生动的案例经验,系统内就有大量针对检察官的课程和师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征集筛选出一批更适合大学生的课程,是不是可行呢?”
接下来,她介绍了这一情况。令她惊喜的是,会议结束后,时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立刻向她提出合作意向。
2023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提出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的支持力度,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此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以此为背景,检务专家如何走进校园成为最高检一项备受关注的工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李刚在中央民族大学授课。资料图片
2023年年初,征集课程的信息一经发送,就收到来自各省级检察院和最高检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反馈。“我们在筛选师资时,不仅要看检察官的业务能力,也要看他有没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后入选的实务专家里,既有最高检领导、地方检察院领导,又有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等。
尽管组织了颇为丰富的课程,但最高检首批只与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了合作。“当时是我们‘上门推销’,毕竟活动刚开始,没有知名度,高校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所以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上述负责人表示,到了2023年秋季学期,就追加了5所合作高校。及至2024年,更多的高校“找上门”要求合作。最初,有的高校只选了几节课,但在第二轮选课时立刻增加到十几节。活动开展一年后,85%以上的入选专家都去高校上了课。
在思辨交锋中激荡青年法治信仰
检察官提供的课程有什么特点?
“新鲜!”受访学校师生坦言。
一个案例进入教材需要编审周期,而在检务专家们的课堂上则没有时间差。
2024年12月,一个还有8天就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被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罪名由盗窃罪改为抢劫罪。这个案件刚刚宣判,经审批,被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三检察部主任鄢静带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课堂。
原来,2019年鄢静曾在当地为检察人员进行巡讲,巡讲不只是授课,也会参与一些疑难案件的讨论。当时她就注意到了这个案件,为此专门写过报告,并在此后多年始终关注着案件进展。所以案件一宣判,她就将这个案件加入了自己的授课内容中。“大家刚刚在新闻上看到的案子,就听到了检察官的讲授,效果太好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们赞叹。
整理各高校选择的课程名单,记者发现,网络电信诈骗、新型毒品犯罪、纠正冤错案件、虚假诉讼监督等近年来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涵盖其中。
“此前人们在谈到法律实务教学时,有时会认为这类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出校门后能够无缝衔接职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昕指出,不应将法律实务教学简单等同于职场技能教学,而应基于教育者对实务活动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获得那些在长期、系统意义上有助于其未来开展实务工作、取得成就的底层能力,如形成问题分析思路的能力,对常规做法寻求改善、突破的创造力等。
“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在华东政法大学开展。资料图片
如何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这也是检察检务专家在思考的问题。“2023年征集第一批课程时,我们按照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公益诉讼‘四大检察’业务板块,加上检察综合业务、检察理论研究6方面进行了梳理。2024年,我们更新了一批课程,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检察理论传播。我们要向学生传递司法实践中的办案理念,反馈司法实务对法学人才技能的需求,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司法实务的原貌,搭建起司法实务与法学教育、法律人才培养的桥梁。”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变化也反映在李刚的课程设计上。2024年,李刚没有沿用2023年打磨的模拟法庭课程,转而讲授了《刑事司法改革与法律人思维范式》。
“我一直觉得大学生对司法实践不了解,不单是对实践中办理案件的模式不了解,也是对包括司法改革在内的司法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理念不了解,所以想重点从讲解实践中部分司法改革的动机、理念出发,总结出一条所有法律人都通用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李刚说。
李刚以一件因“人情债”引发的暴力取财案件为例,阐释了“问题意识”“效果导向”在实践办案中的运用。某嫌疑人帮了被害人一个忙,被害人承诺过后要请其吃饭,但事成之后,被害人未兑现承诺。某日嫌疑人酒后在路上恰巧遇到被害人,便上前向被害人索要500元钱作为帮忙的酬劳,被害人说没钱、不给,嫌疑人便持刀对其进行殴打,后又逼迫被害人带其前往出租屋,将被害人价值1500元的笔记本电脑拿走,让被害人凑够500元再找其“赎”电脑。李刚询问同学们该案应如何定性,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案件明显符合抢劫罪“当场施暴、当场取财”的特征。李刚又进一步询问,如果定性为抢劫罪,属于入户抢劫,最低也要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这个刑期对嫌疑人来说是否合适?同学们讨论后,觉得嫌疑人的主观恶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那么恶劣,判十年太重了,但对于如何处理,多数同学则陷入两难。“这个案件虽然客观上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但嫌疑人事出有因,仅索要500元,这是其认为‘人情债’‘一顿饭’的对价,嫌疑人主观上达不到‘十年有期徒刑’对应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程度,其行为定性为寻衅滋事罪的‘强拿硬要’更合适,这样法定刑是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李刚解释后,同学们均表示认同。
“以往所学案例中,往往存在多种罪名认定的可能性,我很好奇实务中是如何判定的。这节课这使我了解了一线司法人员的办案思维,让我明白一定要把握实质法律关系,不能‘机械办案’。”课后一位同学感叹。
课程“新配方”如何做到“1+1>2”
近年来,司法实务部门与高校的联系日趋紧密。
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该校法学院教授张欣告诉记者,“实务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有模拟法庭,学生们分为公诉团队、辩护人团队、审判团队和被告人4组,双方像真实的法庭辩论一样唇枪舌剑,我们会邀请检察官、法官授课、点评”。老师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程安排,邀请实务专家来进行某些专题的讲授,此外还有实地调研、旁听庭审、联合举办研讨会等方式。
如何有机融入院校日常教学体系和教学秩序,真正达到“1+1>2”的效果,这是“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的努力方向。
“我们将这些课程形成‘菜单’,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课,将实务课程融入原有教学体系内。”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说。
这样的形式受到了高校老师称赞:“我们的课程本身也有内容需要邀请实务专家讲授,从前是靠自己或者学院去协调。现在就简单了,像去饭店吃饭一样,你们把‘菜单’给我,我勾勾选选,课就来了。”
这一活动对课程的稳定保障也是被学校重视之处。有的学校感到,司法机关工作繁忙,单纯依靠学校去协调资源、搭建课程,“有可能第二年就组织不起来了”。“最高检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充分,形成了质量持续稳定、内容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对于法学院校提高实践课程的建设水平很有帮助。”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绍玲说。
对于检察实务课,高校也有不同的承接模式。有的学校采取讲座的形式,有的学校则会将“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授课纳入法学院年度教学计划,计入学生学分。在“菜单”基础上,2023年秋季学期后,最高检还增添了“定制”选项。“比如在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每位老师本身就有实务课程的课时,检务专家可以根据主讲老师的具体要求来完成授课方案。”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解释。
“全国目前有60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法学专业,有不少高校不一定有条件自发常态化邀请高水平实务专家到校授课。对很多缺乏相关资源的院校来说,这项活动的意义更为突出。”戴昕认为。
据悉,最高检将以“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为平台,谋划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与高等学校的全方位合作,“象牙塔”与“检察蓝”的对话也将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