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拓展滩涂题材的写作空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拓展滩涂题材的写作空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2-19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北乔(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

  周韫在小说《海与土》中对沿海滩涂的回望,具有双重的意味。对周韫本人而言,是在人生旅程上反观生命的原初,以故乡以外的经验打捞故乡的记忆和记忆中的故乡,进而进行情感和记忆上的重构。而在文学叙事上,《海与土》在想象和虚构中拓展了滩涂题材的写作空间。

拓展滩涂题材的写作空间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8月出版

  《海与土》以六姑娘时善珍这样一位女性近百年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海与土》发生地,可谓一片极其年轻的陆地,还是一直不断在生长的土地。长江与黄河入海后的泥沙经洋流运动后向海岸聚集,渐渐演变为潮间带和海陆过渡带,最终成为陆地的一部分。在时善珍生活的近百年前,人们才刚刚到滩涂上生活,那时的滩涂多半还是海的世界。尽管大海依然汹涌,但对人类生命的滋养之功是巨大的,一如母性般深情博爱。或许正因为如此,《海与土》中的主角多数是女性。

  周韫怀着鲜明的全视野地域意识,纤细且从容地呈现东方滩涂自然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原生态。小说中的大自然,尚未遭受人类大规模的侵蚀和掠夺,大自然的本原性面貌和气质,是那样清新和朴素。时善珍等人,真的就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在索取,但满怀敬畏之心,一言一行都像是弯下身子与大自然交谈。周韫其实是在还原人类与大自然最初的相处,观察人类与大自然历经的沧桑巨变。

  小说中人们劳作和生活的场景,画面感强,生活气息浓郁。《海与土》是以密实且真切的细节展开叙述,故事有想象性的虚构,但支撑这一叙述的是生活的真实。换言之,当我们潜入故事内部,滤去传奇的成分,随处可见生活的质感。在我看来,这是小说最具魅力之处。同时作者使用大量方言进行叙述。方言既是人物话语的底质,又带有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指涉。在小说中,周韫不是单纯地运用方言丰富叙述,而是展示滩涂生活的独特性。

  因为始终贴着生活而想象,小说基本实现了从“小地方”到“大世界”的言说。地域性写作,并非只强调地域之特别,更是要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抵达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本相。作为新生的土地,滩涂远不适合人类生存,那茂密的芦苇就是一种象征。最初的闯入者,可谓形形色色,但共同的特点都是在绝境中求生。作者表面上是在复刻滩涂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实则是在呈现人类进化发展的艰难历程及其背后的开拓精神。

  时善珍是渔家之女,深受农耕文明影响。与海相伴,以海为生,身上却很少有海洋文化的影子,其劳作模式和生活理念也只是视海洋为庄稼地。这是东方滩涂的特殊之处。来滩涂谋生的人,都是怀揣内陆厚重的乡土文化,在新生之地扎根,开枝散叶。他们的脚下曾经是大海,但土地是从陆地流动过来的。从这一意义而言,滩涂生活兼具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的双重特质。从大海中脱身而出的陆地,从远方而来的迁徙者,东方滩涂在有限的时空中浓缩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也是《海与土》竭力所要表达的意味。

  周韫是从滩涂走出的人,现在又以文学的方式返身。立于滩涂之上,她能很轻易地与这里的历史、与乡亲们对话。这使得她的视角平实,叙述带有天然的亲切感,与其说这是一种“平民意识”的书写,还不如说是她返璞归真的讲述。阅读《海与土》,很像回顾我们走过的人生,也像我们在俗常且快速的现实生活中停下脚步,倾听心跳,触摸灵魂的温度。《海与土》参与了滩涂史的书写,而密布其中的纤细纹理,则是沉积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乡愁。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 14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