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歇而后语 象意同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歇而后语 象意同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30 03: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景超(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讲师)

  歇后语俗称俏皮话,是汉语中很别致的一种语汇形式。其名称很符合其构造特点:它往往意在此而先言彼,语义重心在后,是歇而后语。歇后语要表达一个意思,一定要先描述一个与之有关的、俏皮有趣的物象画面让人去考量、去参悟,而且一定要猜一猜、顿一顿,心理期待足够的时候再揭示要义所在,让人恍然大悟而拍手认同。这是歇后语的魅力。

  歇后语前半段的构造设计如同展开一个谜语的谜面,多是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汉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比如,安徽沿淮地区的歇后语就从侧面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安徽五河县因盛产沱湖螃蟹而闻名,“螃蟹作揖——对夹(家)”就是因当地临水特点而形成的地域歇后语。由于地域相邻、生活方式趋同,安徽沿淮不同县市流传使用的歇后语很多是一样的,如“借钱买藕——窟窿套窟窿”;也有意思一样,但表述稍有不同的,如阜南的“狗皮贴墙上——不像画(话)”在颍上、怀远等地变成了“狗皮贴到山墙上——不像画(话)”,“刀打豆腐——两面光”也有说成“快刀打豆腐——两面光”,“井底的蛤蟆——见不了多大的天”也有说成“井里的蛤蟆——没见过天”。而“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百家姓”“孔夫子”“八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物象符号。

  总体来看,歇后语中的物象主要有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地名、历史人物,以及人的身体部位、样貌特征、职业等。这些物象都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通常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俱全,前半段借用日常生活物象进行俏皮通俗地形象描述,已经含蓄地包含了其真实要表达的意思;后半段则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揭示其真实意指。从结构上看,歇后语是一个整体,前半段相当于形式部分,后半段相当于意指部分,两个部分的深层表义是同一的。根据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的语义关联特点,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式、双关式和延伸式。

  第一,比喻式歇后语的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存在比喻关系。根据意指部分的语义,可以分为以结果为喻(如瓦罐养乌龟——越养越缩)、以某种情形为喻(如“嫩豆腐沾青灰——吹不得打不得”)、以某种境遇为喻(如“猫钻老鼠洞——能进不能出”)、以人的行为为喻(如“核桃换成烂柿子——吃软不吃硬”)、以人的品质为喻(如“牛角沾香油——又尖又滑头”)五个方面。

  第二,双关式歇后语的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存在暗示关系。其意指部分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双关性联系,具体又分为谐音双关(如“螃蟹作揖——对夹/家”)、语义双关(如“兔子看人——眼睛红”)两种。

  第三,延伸式歇后语的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不存在比喻关系,也不存在双关暗示关系。从语义上看,其意指部分是形式部分的进一步延伸说明。这类歇后语数量较少,有的是顺着前半段把未说尽的情境或结果表达完整(如“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有的是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如“夜猫子进庄——必定送汤”);有的是对前半段所描述的物象画面的注解(如“仨钱买个吕洞宾——把神仙看轻了”)。

  如果把歇后语整体看作一个语言符号,那么,前半段物象部分可看作其能指部分,后半段意指部分可看作其所指部分。这两部分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性的;而且能指和所指部分都是音义结合体,它们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语表形式,但共用了同一个底层意指。也就是说,歇后语的语义信息是被双重强化的,其前半段和后半段是同一语义的两种不同表达,可谓异曲同工。因此,歇后语的表达效果更佳,给人的印象更独特深刻。

  由于语义结构的双合性、语表结构复杂和语长较长,歇后语在语言的使用中会受到一定限制。在定中结构中定语的位置和同位结构的任一组合位置中,歇后语都不能自由使用。比如:(1)A:张三听了点头笑道:“这人真是倒霉。”B:张三听了点头笑道:“这人真是‘拄着拐棍上淮南——捣煤(倒霉)’。”(2)A:他笑道:“走开一步也好,免得和那倒霉人闹唇舌。”B:他笑道:“走开一步也好,免得和那拄着‘拐棍上淮南——捣煤(倒霉)’人闹唇舌。”

  例(1)A句中的“倒霉”可以换成B句中的歇后语表达。例(2)中A句中定语位置上的“倒霉”不能用B句中的歇后语代替。另外,歇后语虽然别致委婉,但只是语言表达的调味品,运用要适当适量,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性。

  歇后语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运用生活中的常见物象进行创造性表达,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生活中,人们常用歇后语来描述人的行为、品质、生活境遇、生活经验、事情的状态或结果等,有时也用来讽刺、调侃或批评人的某种不当行为。从感情色彩的轻重来看,虽然歇后语中含有贬义色彩的较多,但往往贬而不恶,呈现为善意的规劝、警示等。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0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