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科学研究“好种子”长出产业发展“金果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科学研究“好种子”长出产业发展“金果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3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蔡之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校既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破解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不想转”“不会转”“转不好”等典型难题,让科学研究的“好种子”长出产业发展的“金果子”,使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已是高校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以强成果为起点,构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体系。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匹配度,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的要求看,科技成果研发一方面应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企业发展需要,及时捕捉市场信号,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短板和弱项,集中力量破解各类特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研发也应坚持长期导向,立足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研究前沿,提前谋划和系统布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研发攻关,减少产业发展可能遭遇的潜在技术障碍,充分发挥科研活动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以增动力为重点,构建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体系。大量实践已证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激励机制要明,就要明确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流程、管理规定、操作思路,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向科研人员传递明确无误的激励信号,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必要顾虑。激励力度要强,就要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吸引力,合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考核结果在收益分配、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资金支持、办公条件改善等工作中的使用权重,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政策要稳,就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确保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的稳定性,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以更加耐心和更有恒心的态度对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以拓渠道为抓手,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是成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的重要支撑。一是拓宽入口,深化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挖掘、分析、定位,建立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的科技成果库,为科研人员和商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的转化入口和更为多元的选择空间。二是拓新出口,立足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的市场潜力和实际情况,自主探索和灵活运用自行投资、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共建企业、技术入股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确保成果产权清晰、权责相互匹配、运营机制高效的情形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可能路径。三是拓展载体。发展成果评估型平台,按照产业品类、产品种类、产业链条等维度,科学评价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可行性、市场性。发展验证中试型平台,围绕项目的技术突破性、成果可转化性、未来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验证或中试,为科技成果大规模产业化扫清障碍。发展产业孵化型平台,通过集成创新、配套组装,孵化培育新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产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以建队伍为保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体系。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全周期、全主体的内在结构与运行规律,明确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型的科学家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创新探索双向流动与交互机制,灵活探索教师聘用和科研人员创业模式,既在教育培训体系中引入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又为具有较强开拓精神的科研人员提供更大舞台。在此基础上,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专利知识、法律知识、技术知识、商业知识,从专业教材、学科体系、学院设置等方面同步发力,源源不断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统筹市场化运营和事业化管理模式,有序推动技术转让机构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复合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05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