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这支队伍发挥更大作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这支队伍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2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科学随笔】

  作者:张文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校长)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人们对科技特派员有了更高期待,不是管好一片果园、帮助几个农户就行了——创新的种子要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出农业科技“梦工厂”。可以说,抓实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不断优化选派对接机制。地方政府要当好“搭台人”,携手高校、研究机构、农业(科技)园区等智慧引擎,扩展科技特派员“朋友圈”,加强其与农村地区的对接,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市县则可紧紧围绕农业科技产业需求,扩充地市级科技特派员库,鼓励建立县级科技特派员库,努力使他们沉下来、融进去、扎住根,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心坎上。借鉴沿海省份经验做法,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模式,持续充实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贫困镇村科技需求库。同时,支持和鼓励科技特派员整合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等资源,精准对接科技需求;有条件的地市,还应筹划建设工作站,搭建帮扶合作平台,从日常管理、业务培训、资源整合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再比如,强化资金保障,为特派员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可以制定科技特派员经费管理办法,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比重,确保“钱袋子”花得明明白白。也可以设立“专项金”,调整地方农业科研经费结构,给予派出单位稳定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以项目为纽带,引导和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摸清需求,研发出既接地气又长“人气”的科研成果。须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与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样化投融资体系。

  当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才。

  如何能让科技特派员队伍稳定下来?完善的支持体系是关键。建议探索构建“荣誉激励、待遇保障、资源赋能”三位一体支持体系,让科技服务的种子在祖国沃土中生根发芽。建立荣誉激励“加油站”,每年表彰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并在各级评优评先活动中重点推荐。筑牢待遇保障“安心巢”,试行高校院所科技人员驻村服务期间的工作量等同日常科研、教学工作量制度,确保田垄实践与实验室论文享有同等价值权重。搭建资源支持“动能舱”,给予驻村特派员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支持及资金保障,优先认定、奖励其取得的科技推广成果;学校优先分配其研究生招生指标,让实践育人与科技兴农同频共振。

  如何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笔者认为,对科技特派员的认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科技专业人才、团队、单位,还是“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凡是能为乡村注入科技、信息、管理等相关现代养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的,都可认定为科技特派员。可尝试将科技特派员分为公益型、创业型两类。‌公益型“智囊团”,即重点选派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实践经验和跨专业背景的人才,为驻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把脉开方;创业型“新农人”,即主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农(林)场、涉农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服务中介组织等单位科技人员和农技能人,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等参与农村科技创业。

  如何给科技特派员“充好电”?笔者认为,要把加强培训提升、锻造全能型科技特派员队伍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着重推进。可以遴选各方面业务骨干,为科技特派员量身定制专题培训课程;聘请涉农企业人员、农业经理人等“实战派”,以技术需求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解答现实农技问题,为他们“传经送宝”;紧密对接科研单位、高校和地市农技推广中心进行联合攻关,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在“取经问道”中拓宽视野。利用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业科技孵化器等,针对不同类型科技特派员需求,提供创业辅导、技能培训、科技资料等服务,全面提升创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2日 16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