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日记写在报纸上(摘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日记写在报纸上(摘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3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东平

  从总编辑岗位退下来的头几天,非常不习惯。夜半醒来,先查手机,想着看大样,看光明网,总疑心耽误了报社的夜班。转念一想:我卸任了,看不到大样了。于是释然。

  我在农村务农的时候,于一处民房的白色墙壁上,见到一首毛笔书写的民歌,乡土气十足,对一位女社员事业上入骨的责任感状写极深:

久未见娘真想娘,

见到娘来也平常。

睡到半夜思想起,

明日队里要挑塘。

  挑塘,是冬季重要的农事活动,即把池塘水抽干、鱼虾捞出后,露出上等肥料——塘泥,将其一担担地挑到农田去,以备春耕。在这首民歌里,“娘”可理解为“家”,休息了,回娘家了,但意识深处还觉得对“队里”负有责任。明天就回队去,挑塘可不能耽误啊!

  这种责任,现在对我来说,就是留点追求光明的记忆和体验,给今天和未来的光明人。

※ ※ ※ 

  我发现,每次报纸上出了需要刊登“更正”的差错,很多事先都有征兆,那就是纸质原稿就有隐患,比如编辑或作者自己删改原稿未顾及上下文,等等。看得多了,我对这类隐患有特殊敏感,能做到快速发现,提前改正。我甚至熟悉原稿上全社大多数编采人员的笔迹,了解他们的行文习惯,欣赏他们的才气和性情,与他们交流起来很有针对性。

  我收获了“同一战壕”式的宝贵信任。默默无闻而又天天把关的校对科对我很欢迎,有疑惑愿意跟我讲。小样、原稿无错,铅字与原稿一致,校对可放行。原稿有疑点,编辑不去沟通,校对可放行也可不放行。为了消除疑点,我临下夜班,都要到校对科的旧沙发上坐一会儿,看一会儿原稿,议一会儿疑点,挡住了不少差错。

  有重大报道,涉及重铸标题字、重铸文内关键字,我还要到印刷厂铸字科,将这个字从铅版上拔出一截来,确定无误,再用食指稳稳地摁回去。接着,告诉制版车间负责人锁版制版。每当此时,我都默默提醒自己:前面那么多人、那么多环节的劳动凝结于此,不能“铸”成大错,小错也不能有。

  1987年8月18日,《光明日报》从铅印改为胶印,标志着本报长达38年铅印报纸的时代已经结束。

  我再也不用以手摁铅字了。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