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评析】“浙潮学堂”缘何受追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评析】“浙潮学堂”缘何受追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7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李晓

  5月19日夜,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华灯璀璨。伴着习习晚风,“浙潮学堂”首课开启,声乐老师现场教学,吸引众多学员报名听课。除了线下开课,线上也同步直播,观看人数突破2万,网友直呼:“老师教得太细致了,求回放!”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夜校课堂上,一次以音乐为媒的学习活动,点燃了所有参与者的热情。

  夜校走红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这种打破时空局限,师生在公共空间共赏一首曲、共上一堂课的学习方式,还不多见。下班归来的都市青年,以轻松、活泼的心态融入这场邀约,那种忘记疲倦的洒脱、重拾自我的畅快以及徜徉于自然之中的惬意,何尝不是一份生活的调剂与精神的寄托?

  当怀抱同样情感的人们因热爱于此相遇、相聚,并因为共同学习、互动而彼此理解、产生共鸣时,社交的壁垒自然被打破,转而成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音乐如同一条能够让人同频的纽带,增进了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时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对文化产品与公共服务也有了更为个性多元的追求。户外版“浙潮学堂”应运而生,让艺术教育由小众“限量”变为了大众“普惠”,让教师、学员以及旁听观众实现一种匠心与诚心的双向奔赴,进而用全新姿态为“艺术为民、全民共享”的理念写下生动注脚。其实,诸多普惠性公共文化产品正不断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市民可以在夜校中享受戏曲之美、领略非遗风韵,或者走进展厅看一场书画展览,于市井街头听一场音乐交响……这些悄然兴起的变化正在影响并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涵育着艺术的沃土,并终将让文化的种子发荣滋长。

  寻常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了大众、脱离了现实,艺术创作也将变为无根浮萍。创作者只有融入寻常、融入时代,才能充分汲取灵感与养分,进而更好地捕捉美、创造美、传播美。哪一首唱得响、传得开的曲子,不是融入了生活的五味杂陈,才谱出了动人的旋律?同理,这种打破围墙的艺术讲授方式,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传播力与生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让创造力的源泉竞相奔涌、生生不息。

  当然,如何以“点”上的有效探索,带动“面”上的长期实践,还需要多方力量协同配合,用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更为开阔的空间视野,为群众提供广泛参与的舞台与契机,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匹配与平衡,从而让每个有艺术理想的人都能在其中汲取营养、陶冶心智、尽情成长。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7日 12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