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郁葱(河北省作协原副主席)
对端午最初的印象,源于粽子。我生长在华北平原一个幽静的小镇,端午在我们那里也被称为“端阳节”“五月节”或者“五月端午”。每到初夏,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一般是三角粽或四角粽,有红豆沙馅、枣泥馅的,更多的是往里面放两颗红枣,粽叶就是比较宽的芦苇叶。先把糯米或者黄米泡上半天,再包起来用细绳捆紧,放到锅里用文火煮。那时特别想吃的,就是粽子里面那两个很甜很甜的大枣。记得头一年买了新粽叶,吃完粽子以后粽叶是舍不得扔的,洗干净挂起来晾干,等到第二年再用。还记得妈妈用春玉米叶包过粽子,虽然跟粽子叶包的味道有很大区别,但吃起来依然是那么香甜。
后来,就知道了屈原,那是在我十岁左右读了他的《离骚》之后。我读的第一本有关屈原的书是郭沫若先生的《屈原赋今译》,20世纪50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浅黄色的书皮,很淡雅。图书馆的阿姨交给我时书还很新,估计没有多少人借阅过。实际上我当时是看不大懂的,但觉得那样的作品很有气势,于是把喜欢的段落抄在了日记本上。我喜欢《离骚》,每每吟诵,都会让我感奋不已。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倪老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记得有一天下课后,我收了同学们的语文作业交到办公室,看到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离骚》,就随口背出了其中的几句。倪老师很惊讶,问我:“你读过《离骚》?”我点了点头。那天倪老师话多了起来,看得出来他有些兴奋,他对我说:“中国的诗歌作品在屈原之前多为短诗,屈原开了浪漫主义长篇巨制之先河。《离骚》通篇有2400多字,是一种豪放的抒情。而《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所涉及的大多是楚国的人和事,这是他‘呵壁问天’的经典之作。”坦率地说,老师讲述这些的时候,我有些茫然,似懂非懂,但我从老师的神情中感受到,写诗,一定要有“问天”之作。
我记得最早看到的香港影片就是《屈原》。那一天,石家庄八一礼堂座无虚席,电影的放映时间比较长,深夜走出影院时,脑海里依然回荡着影片插曲《橘颂》的旋律。那一夜我失眠了,眼前总是出现那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人。
端午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作“诗人节”。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我逐渐懂得,在中国古代,能被称为“伟大”的诗人很多,但我一直以为,其中最伟大的诗人,应该是屈原。我所说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创作出《离骚》《九章》《天问》等,还在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身躯留给中国文人一种气场、一种气韵,那种气韵塑造了文人的精神和品质并一直延续至今。我觉得何其芳先生评价屈原的一段话很精准:“《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屈原深远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甚至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于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关于粽子的传说还有很多,我的姥姥大字不识几个,但她很智慧,经常给我讲一些民间故事。记得她给我讲的有关屈原的故事是:“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大官叫屈原,因为他生性耿直,不说假话,得罪了楚王,就被贬了官,流放到乡下。那些年大旱,百姓饥寒交迫,食不果腹,他便用积攒的钱买了地,种了稻子,有了收成之后蒸米饭分给当地的百姓吃。饥民众多,饭碗不够用,有一次他顺手摘了几片芦苇叶,把米包起来蒸熟送给乡亲们,想不到味道特别好,大家纷纷效仿,就有了后来的粽子。”这当然和传说中的故事完全不同,但都是百姓们对粽子由来的演绎,姥姥在故事中也没有提到屈原之死,我想那是人们一种善良的愿望:期待好人永远都活着。民间不知流传着多少这样的故事,虽然情节不同,但大多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真正走向民间的一位诗人。在他去世后,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他,从而形成了端午节,这种影响是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企及的。我曾经在湖北江汉观看赛龙舟,当时觉得异常震撼,我想起了自己家乡场面宏大的舞龙舞狮,在我眼里,它们都是那么风云壮阔。那时候,看着龙舟疾驰,听着鼓声猎猎,就想起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起了屈原的精神气度、个性品质、政治抱负、艺术探寻……
2016年5月,我参加诗刊社的“青春回眸”活动,到株洲的炎陵、茶陵、醴陵等地采风。一日深夜,我独自坐在湘江边,江是平静的、从容的。望着浩浩江水,恍惚中,我似乎看到了屈原的身影。从湖南采风回来不久的一个傍晚,霞光横溢,不远处的太行山若隐若现,如诗如梦。那个瞬间,我似乎有了诗兴,于是写下了一首《端午记》。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屈子离我很近,沅江的江水,有隔世的微凉。
去年端午,我是在滹沱河边一个静谧的村庄度过的。那天晚上,万籁俱寂,群星璀璨,我感觉,天上闪烁的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位逝去的故人。我细数着或者绮丽耀眼或者若隐若现的星星,不知道哪一颗是我心中那位伟大的诗人。这时候,风声松声,暮鼓磬音,融入了滹沱河水轻叹般的音韵,一瞬间穿越了岁月千年。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