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角力记》的中道竞技哲学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角力记》的中道竞技哲学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维昭(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角力即摔跤,《角力记》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摔跤专著,以“非喜非怒”为精神内核,在“技”“德”“道”的三重维度上,熔铸出一条由身体技艺通往宇宙和谐的精神超越之路。其中蕴含的超越胜负之争的中道哲学,不仅重塑了力量与德性的辩证关系,更将角力升华为参赞天地化育的生命修行,为当代体育伦理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的有益借鉴。

  形气相生:中道哲学的范式构建

  古代角力之艺,非仅逞筋骨之强,实为形气相生哲学之生动演绎。其核心在于揭示“夫有血气,必有斗心”这一生命本然之理,其运作则深谙阴阳互化、刚柔相济之道。角力始于“嬉戏”,乃“气逸而下”之“戏气”,此气“发乎脾”,如“鸡犬斗敌”,“本乎天然”,赤手相搏,“未取胜负别”,显露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生命力,也展现了形体之自由舒展。此乃“形”之初始,“气”之平和。

  然角力之妙,尤在“始乎阳,常卒乎阴”这一具体竞技状态的对立转化之中。《角力记》认为“人之性气”犹如“大泽”之喻:“大风鼓之巨浪起”,“若人之忿”,“小风吹之细文生”,“若人通悦”。角力所求之气,非滔天怒浪之“忿”,亦非微澜细纹之“悦”,乃“中等风作,浪波动摇也,非适非小”。其追求的境界,正是超越单纯“喜”之逸散与“怒”之狂暴,臻于“非喜非怒”的动态平衡。此即角力之中道,在形体的对抗与气息的奔涌间,守持一种不偏不倚、动中有静的纯粹竞技状态。

  此中道境界,最终落实于“徒搏”这一“彼此皆空相击”的纯粹形式。《释名》所云“手搏其上,摩挲犹未然也。手上下之言也”,正是对形气相生、内外交感的精准描述。“手搏其上”以空间轨迹引动气机升沉,双臂上搏呼应肝气生发之势,开合间暗合阴阳二气交感;“摩挲未然”以触觉为侦察,通过皮肤接触感知对手肌张力、体温、呼吸等气血征兆,在未发力时窥破能量虚实,体现“非喜非怒”的中道控气智慧。因此,手之上下摩挲格击,不仅是筋骨之力,更是内在“斗心”之气在形体间的流转与回应。形为气之载体,气为形之驱动,二者在“两徒搏”的直观对抗中相生相济,达至“天生万物,含血啼息”之力与智的和谐统一。此种“赤手未取”的原始格斗,因其摒弃了“虎有爪牙之利”的外物凭借,更能彰显生命内在能量之“气”与外在表达之“形”本真互动所蕴含的秩序与力量。

  角力之道,由形气相生之本源,经具体情绪状态的流转与超越,终归于徒搏格击所凝练的“非喜非怒”之中道。它既是“兵阵之权舆”,又是观者“远怯懦,成壮夫”的精神追求,更是中华文明对生命力量在冲突与平衡中实现理性驾驭与纯粹表达的深邃实践智慧。

  德力相济:中道哲学的伦理实践

  古代角力之术,亦非仅逞血气之勇,其深层价值在于“宣勇气,量巧智”的伦理实践,彰显德力相济的中道智慧。《角力记》明言角力可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其教化功能直指勇德培育,通过“至敢死者之教勇”,激发人性本具之刚毅,使“无勇不至”,此即“德”对“力”的升华。然此过程绝非纵暴任力,文献强调角力的本质为“急竞之萌渐”,暗含对暴力边界的清醒认知:角力若失德性约束,必堕入“计谮兴被害”的异化陷阱。故角力之德,首在“以礼制力”。

  《角力记》所载史事,皆为德力相济的生动注脚。如晋人庾东应募扑杀西域无敌健胡,其勇力“名振殊俗”,非因嗜杀,而系卫国扬威之德;五代蒙万嬴虽年老“犹出场累胜”,受命“指教数人”,化个人勇力为传艺育德,终主庙祀而善终;尤以张季弘事迹最具深意:其掷驴过渠显神勇,然遇村妇以指画石留痕时,立“流汗神骇”而敛力退避。这一“见刚知止”之举,凸显了角力者须知强弱之界,守敬畏之心。更见伦理实践的社会维度,蜀地少壮结社角力,“募桥市勇”而“敛钱备酒食”,胜者“采马拥之而去”,此民间仪式以公赏公议驯化私斗,使勇力归于公序。

  角力之德,尤重以智驭力,避“虎有爪牙之利”的凶险。唐朝一秀才以酱涂掌惑敌,使魁岸力士“懵然而倒”;麻衣人抱柱卸力,诱管万敌“尽力奋以三拳”而自溃。二者皆以巧智消解蛮力之戾气,一者以“酱掌”攻心破其胆,一者“抱柱承击”守静耗其势,深契“量巧智”之本旨。而“相扑下技,不足以明优劣”的论断,更将角力置于德行修为之下,五代谢建“酷于南宗禅学”,以文德涵武勇,践行了“非喜非怒”的中和之境。

  角力伦理的终极实践,在于由个体勇德推及家国大义。娄敬论建都关中,以“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为喻,将搏击智慧升华为治国战略;叔孙通为汉高祖制朝仪,以礼法约束群臣“拔剑击柱”之狂悖,使“竟朝置酒,无敢喧哗”。二者皆以角力之理喻世,化武技为文道,印证“德壤则仁义薄,仁义生则忠孝起”的伦理进阶。可以说,角力中的德力相济,彰显了中华文明“化斗为和”的实践哲学:以勇立身,以智敛锋芒,以礼导血气,终成“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的生存智慧。

  天人贯通:中道哲学的终极超越

  《角力记》所载的角力活动,绝非随意之举,而是深植于四时轮转的自然节律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身体历法”。这种对时令的严格遵循,使其超越单纯的竞技范畴,升华为一种顺应天时的神圣仪式性展演。

  角力时序的选择,深刻映射着阴阳气机的消长规律。蜀中习俗尤为典型,角力活动“约至上元,会于学社山前,平原作场……从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罢”。其起始点选在冬至后阳气初生的上元节,而终止于夏至的五月,其兴衰起止严格遵循天地间“气”的盛衰轨迹,生动实践了《周易》“与四时合其序”的天人和谐之道。

  其中最具哲学意蕴的,当数吴越地区八月观潮仪式。《角力记》载:“八月十八日浙江潮水大至,谓之看潮。是日必命寮属登楼而宴,及潮头已过,即斗牛,然后相扑。”这一系列行为构建了精妙的象征结构:八月十八钱塘大潮,乃月之引力引发的天之伟力,此为“天施”;紧随其后的斗牛活动,呼应着大地的雄浑力量与野性,此为“地化”;最终以人体的角力相扑收尾,展现人的技巧、力量与精神,“人成”,由此形成“天施→地化→人成”的象征性逻辑链,隐喻着宇宙能量从自然伟力向人文精神的传递与转化。其深层文化意涵在于,通过将自然潮汐的磅礴气势与人文角力的勇武精神进行并置类比,最终凝练升华为“勇若江潮”这一地域性的精神图腾。由此可见,岁时节律规训下的角力者,其目的远超胜负输赢。他们是以身体为媒介,以搏斗为仪轨,主动参与“赞天地之化育”的宏大宇宙进程。每一次依时令而动的角力相搏,本质上都是“人事应天”这一古老智慧的生动展演。

  《角力记》所蕴含的中道竞技哲学,深刻彰显了中华文明“致中和”的治理智慧。它无情解构了当代竞技体育中的异化迷思:对“筋骨之力”的原始崇拜、胜负至上的功利狂潮以及脱离德性约束的力量滥用。《角力记》昭示,真正的体育精神绝非胜负的激情宣泄,而应在技艺中彰显智慧,在规则中涵养德性,如顺应四时的角力者,在气血周流间体悟“天人合一”的终极和谐,让力量与智慧共舞,使原始生命力受人伦光辉照耀,令个体潜能在宇宙律动中找到归属。《角力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力量之真、德性之善与宇宙之美的体育伦理的中正大道。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4日 15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