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为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点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为博物馆错峰延时开放点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唐伟(媒体评论员)

  今年暑期,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纷纷调整开放时间,错峰延时开放成为一大亮点。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22家博物馆将采取周二闭馆或取消闭馆日的措施;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20家博物馆将择期向公众提供延时开放服务。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博物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广泛影响着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大多数博物馆的开馆时间与上班族的上下班时间保持高度一致,造成相当多的人只能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前往参观。

  在节假日,由于集中休假的人数较多,参观需求总量往往会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博物馆热如火如荼,暑期研学游、亲子游等备受青睐,一些家长为了陪伴孩子,有时还会举家前往或邀上三五好友同行。由此,游客的参观需求与博物馆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产生了“博物馆预约难”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通过优化服务,博物馆的接待能力仍有潜力可挖,比如错峰延时开放就值得肯定。博物馆在放假期间或特殊节点延长服务时间,是对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一方面,可以让公众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前往博物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上班族等群体进行文化消费提供最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可以拉长博物馆的服务链条和周期,达到有效分流和错峰消费的目的,让资源效率发挥到最大化,更好保障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如此实现双赢,延时开放不失为一项“以人为本”的便民之举。

  实际上,公共文化机构延长服务时间已成为共识,并逐渐成为一项公共政策。2021年,文旅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福建等多地也下发了相关通知,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实施错时、延时开放。四川成都图书馆自2022年起实施超长延时服务,浙江自然博物院在300平方米文化空间打造24小时博物馆,这些做法都受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广泛欢迎。

  类似医疗机构在节假日、周末和夜间开设专家门诊,为公众提供不断档的公共服务,能让公共服务实现面的覆盖和质的提升。从部分地方的试点看,无论是入馆人数还是社会满意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日渐成为常态。不过,还需要注重合理调配资源,均衡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让此项服务最终实现可持续。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