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学思】
作者:张波(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从春晚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到参与北京马拉松比赛,人形机器人在我国正逐步从科幻走进现实。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内企业已实现千台级交付。我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
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在感知技术、运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我国取得显著的进步;在硬件方面,不仅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得到提升,国产替代的步伐也在加快;在产业链分工方面,上游零部件生产和中游整机制造初步形成了协同效应;至于商业化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安全巡检和商业服务等领域,而家庭服务和医疗陪护等场景则正处于探索阶段。
同时,我国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技术藩篱,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近几年,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智能交互三大核心领域,不少科研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式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强大的“智能驱动”,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之一。
技术突破,锻造机器人产业竞争新优势。国产高扭矩密度关节电机实现量产,突破“卡脖子”技术;多模态感知融合算法让机器人“眼明心亮”,复杂环境下行动自如;具身大模型赋予机器人自主决策与学习能力,人机协作迈入新纪元……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加速转变。
产业联动,激活机器人产业万亿级“蓝海”新动能。人形机器人并非孤立存在,其深入发展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整合上游精密机械、中游智能芯片以及下游应用生态,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一链条所蕴含的价值远超单一产品,将重塑制造业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有数据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与电动汽车市场旗鼓相当。有趣的是,汽车头部企业也纷纷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依托完备的供应链和金融体系,并结合工业生产场景,成为第一批“吃螃蟹者”。
打破壁垒,引领机器人产业高端化、通用化新浪潮。纵观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路径大体相似,多是小脑智能走向学习控制与柔性操作,大脑智能走向大规模感知决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巨头特斯拉,将于今年投放人形机器人到汽车工厂进行应用验证。在国内,通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特别是自由度手臂和五指灵巧手方面,近两年也取得明显进步,核心部件等硬件供应链不断成熟,本体行走、行为控制能力和基础算法等软件也不断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在技术方面,人形机器人硬件与算法的发展速度正在趋同,传统核心技术壁垒正在消失,建立测试、标准与质量系统,打造稳定可靠产品,将成为当下发展的关键。此外,目前的发展趋势还表现为技术攻关、单场景完整性连续性应用验证、多场景通用泛化作业等高端化、通用化方向。
人工智能通过泛化操作和多模态感知的具身智能,结合大规模数据集,形成了一个“数据—算法—应用”正反馈迭代循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通用机器人电控平台、足式一体化关节的正向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和移动作业等技术难点,也将进入快速突破期,包括人形机器人全身力控行走与强化学习控制技术自适应大尺度斜坡、台阶等场景,甚至实现手身眼协同等精细操作。
可以预见,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资源将高度集中,大平台竞争将成为发展趋势,其核心在于掌握高质量的供应链、强大的产能以及市场渠道。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探索具身智能终极形态的理想载体。这一融合形态,将强力驱动仿生传感器、高密度灵巧关节、具身大模型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其辐射效应也将深度撬动机械制造、高端电子、人工智能等构成的万亿级产业链条,为工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效率跃升。
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应用场景方面,工业应用、特种应用、公共安全和消费服务等场景最值得期待。汽车产业的激光、相机、超声、毫米波、力矩传感器、操控终端、电池电源模块等供应链硬件体系,结合新能源汽车已经在使用的感知算法、导航算法、语音交互、大模型等,搭建成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可靠本体。
值得注意的是,通智化建设正让工厂里的自动化设备初步实现“灯塔工厂”等场景。例如,执行搬运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在无货物搬运的空闲时段,通过智能体的预设指令,可以协助完成扫码、贴签、打螺丝等灵巧工作。这些工厂甚至可以将人形机器人租赁给其他工厂,以便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总之,为了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各领域应当提前进行智能化布局,并在行业应用领域内制定相应的标准。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还能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政府机构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尽快完善智能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相协调——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伦理体系,引导智能人形机器人健康发展,确保其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会对社会秩序和人类伦理造成负面影响。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