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祝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主任、教授)
据报道,近日,辽宁省沈阳市向全社会发出了邀约:7月7日至8月31日,全国中高考生可凭准考证免费参观某车企在当地的生产基地,共同解锁钢板变整车的“智”造过程,沉浸式体验世界先进工厂的工业美学。无独有偶,北京某汽车工厂也于今年年初开放参观,活动首日单场活动限20人参加,但报名人数超4600人。近年来,“到工厂去旅游”流行起来。各类工业生产线乃至废旧厂房也一改人们心目中“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借着文旅融合、博物馆建设和城市更新的东风,成为新潮旅游打卡地。
“到工厂旅游”之所以成为热点,源自国人对于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青睐和喜爱。近年来,民族企业、民族品牌迅速崛起,“国潮国风”“新中式美学”等潮流风尚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加工制造、高新技术、人工智能类企业纷纷开放自己的车间,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为他们提供感受、体验大国品牌的教育基地,并逐渐积累起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
时下,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审美素养在逐步提升。汽车、手机等现代生活用品,都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杰作,而一些废旧工厂、废弃生产线在城市更新的推动下,经由环境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匠心打造,被改造为旅游胜地、体育场馆、文创园区。设计艺术本身不同于工业生产,它是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参观工厂的过程中,公众也能看到工业产品所具有的时代美感,感受工业革命时代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进而追求生活场景的品位。由此,有关现代设计的美育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公众的旅游体验中。
“到工厂旅游”也为体悟、感受工匠精神创造了一个重要场域。中国传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等工艺技术精湛、享誉世界,让国人倍感自豪;今天,在现代生产流水线上作业的技术工人传承了高超的手艺,诠释并续写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当人们流连于各种铁道、汽车、家电博物馆,能够切身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日拱一卒、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正因此,许多开放参观的工厂车间、产业园区增添了一些互动旅游项目,让观众亲自“上手”,感受技术工人的生产实践,这对更好认识、传承工匠技艺与精神,培育新时代制造业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放在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等层面来看,工业与文旅深度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活化呈现方式、深挖内在价值,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新的路径来。在以往的实践调研中,我们意识到现阶段无论是工业产品审美,还是工厂的展览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进空间。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扶植和激励政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积极性,通过专家科普、文创开发、特色项目打造等可持续手段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工厂,释放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未来的“工厂+旅游”既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作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拓展消费空间、激发市场潜能。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