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章清
7月15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托举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3小时后,这艘满载6.5吨物资的“太空快递车”精准对接中国空间站,为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乘组送去新鲜蔬果、新型锻炼设备以及23项科学实验载荷。
天舟九号的“3小时闪送”模式,标志着我国全自助快速交会对接技术迈向成熟阶段。这一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的测控通信系统、高精度发动机技术,正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推动地面领域革新。
这场看似遥不可及的太空物流行动,实则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物质层面看,一些我们在地面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科研问题,正通过“太空实验—地面应用”的模式转化,构建起跨越天地的科研闭环。运用航天技术的无人驾驶接驳车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太空育种的小麦充实了大国粮仓……这些变化都说明,航天科技不仅是“国之重器”的象征,而且正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完成35次航天发射且全部成功,发射次数较2024年同期的30次同比增长16.7%。对比国际数据,中国发射频率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今天,当我们浏览媒体,航天发射成果已经不再构成一个吸睛的新闻,而是融入了烟火人间。
在社交媒体时代,航天科技的传播已经突破传统科普的边界。在短视频平台上,航天相关话题播放量数以亿计,航天员在轨组装太空锻炼设备的Vlog获得极高关注度和点赞数;社交平台博主用动画复现交会对接过程,单集播放量也相当可观。这种场景化传播让公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育领域的变化更多。孩子们用可乐瓶制作水火箭,通过模拟发射理解反冲原理,通过设计火星生态穹顶来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等物理概念,在这些探索中,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体验,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我们宇宙观的重塑。天舟九号搭载的脑类器官芯片试验,不仅服务于宇航员的健康保障,更促使公众反思:当太空旅行成为可能,我们该如何定义“生命”与“文明”?正如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所言,航天工程的终极目标,不是征服宇宙,而是通过探索宇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最终必将对地面社会的伦理建设和科技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孤星闪耀”,到2025年每月数次的“群星并起”,中国航天发射频率的跃升,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量化体现,更是认知突破的表现。当航天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直播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在全球高科技领域日益增长的“存在感”,更是一个文明在宇宙中的“生长感”。到太空去,不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它终将成为每个人都能触摸到的“星辰大海”。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2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