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的发展与转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的发展与转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8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莫山洪(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确立的关键时期。文化的转型和现代学术体系的确立,为传统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的。

  一

  回顾二十世纪的文化转型,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学术发展,准确把握骈文理论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走上了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发展进程,一些学者开始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掘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传统,骈文也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科举废除以及京师大学堂建立以来,现代教育制度开始在中国慢慢确立。配合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国学术的发展也逐渐因为教材的编写,在形式上开启了现代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体现在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上,对于骈文理论来说,也是一种转换。从孙德谦《六朝丽指》的“文话”到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的通史,就是这种转换的体现。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得到了新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更为深刻。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骈文研究也得到了适当的发展,形成了骈文研究的新局面,骈文理论的建构也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

  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的发展,在骈文概念的界定、文体特征的明确、骈文史的描述、骈散关系的辨析及骈文的文化意蕴和美学特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第一,是骈文名称的进一步确定,骈文概念的进一步明晰。首先是对骈文的名称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之视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文体。尽管研究者对骈文所作的界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都延续了清代以来的相关理论,将“对”作为骈文概念中的主要因素加以阐释。对骈文概念的理解,自然也涉及骈文外延的界定,何种样式的文章属于骈文?众多研究者的看法颇不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赋的归属问题,即“赋”到底是不是骈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赋不属于骈文,赋类文章大多在题目上就有“赋”字,因此不宜列入其中,不过其中的“赋序”倒是可以算作骈文;二是认为所有的以“对”为主要句式的文章都可以算是骈文,不论其是否以“赋”名篇;三是取交叉关系,即赋中用韵的文章属于骈文。三种观点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是骈文的基本特征得到进一步明确。骈文曾经被称为“形式主义文学”,也可以说骈文的特征就表现在形式上。骈文讲究对仗、用典、藻饰、声韵等,这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有主张骈文文体有五个特征的,如谭家健主张骈文具有“行文普遍要求对仗”“句式以四六为主”“选词大量用典”“要求大致的声律”“讲究藻饰”等五个特征;有主张骈文文体有四个特征的,如莫道才、于景祥等人主张骈文有对仗、声韵、典饰、藻饰四大特征。学者们对于骈文特征的探讨,基本集中在骈文的形式上,这也符合骈文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概念的客观事实。

  第三,是关于骈文发展史的描述日益完善。对于骈文的起源与形成,研究者的观点并不一致,时间跨度从西汉到西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学者们对于骈文的文体特征的理解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人们对骈文文体的界定有一定的关系。关于骈文的发展演变,学者们的观点大体相同,即认为其基本的趋势是兴盛于南北朝,持续兴盛于唐代,变异于两宋,衰落于元明,复兴于清代。其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如有学者认为骈文的兴盛时期可以延续至初盛唐,有学者将中唐至宋代视为骈文的衰落期。清代是骈文中兴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骈文创作,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人,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出现了广为世人推崇的骈文八大家。不过,也有学者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清代骈文不如此前的骈文,这种认知与清诗之于唐诗、清词之于宋词相类。

  第四,是骈散关系的辨析越来越清晰。骈散问题是骈文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与散文相对立的问题。骈文与散文,到底谁产生在前,谁产生在后,或者说谁才是文章的正宗,一直是骈散文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尤其是清乾嘉以来,这一争论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二十世纪的骈文理论研究自然也不可能回避这一问题。总的来看,学者们普遍采取了比较折中的办法,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问题,如钱基博、瞿兑之等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就持“不拘骈散”的主张。虽然也偶有人坚持骈文的正宗地位,斥责散文,甚至诋毁欧阳修、苏轼等人,但这并不是二十世纪骈文理论发展的主流。正如陈耀南所主张的,“自然”才是为文的根本。追求自然的表现,不拘骈散,这是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第五,是以现代意识重构骈文理论,开展对骈文的文化意蕴及美学特征的研究。骈文之所以能在中国长期存在,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对骈文形式特征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骈文的形成是汉字特征的直接体现,与中华文化中的追求平衡心理、阴阳对举思维方式、尚中观念及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学者们也推导出骈文具有平衡对称、整齐错综、声韵和谐、含蓄典雅等的美学特征。刘麟生更是直接以“美文”来界定骈文,体现出“美”的意识在骈文理论中的运用。

  此外,二十世纪的骈文理论还对骈文的作法等话题进行了研究。这是伴随着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逐步确立而形成的一个现象。学校教育既要教人知识,也要教人作文。传统的学校中也有这一教学内容,只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文言文创作就已经成为过去。但仍有一批学者坚持骈文创作。这些人的理论主张主要依靠其相关的骈文作法著作和选本来体现,而这些著作也大多是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学校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态势。

  三

  二十世纪的骈文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特点。

  首先,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的发展是在文化转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发展得到了文化转型的推动。这是二十世纪骈文理论发展的背景,也是前提。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骈文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其次,二十世纪骈文理论的发展是在论争中开启的,也在论争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二十世纪初骈文理论的发展,建立在论争的基础之上。这种论争,是文化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种论争既是文学传统造成的,也是新旧文化斗争带来的。钱基博等人不拘骈散的理论主张,与清代乾嘉以来的骈散相争有一定的关系,是在与后期桐城派的竞争中得以发展的。刘麟生等人的理论主张,则是在新旧文化的交织更替中展开的。二十世纪后半期骈文理论的发展,虽然没有出现类似古文派与骈文派直接对立的状态,但也是在不断扭转传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最后,二十世纪骈文理论是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期的骈文理论,其观点和框架,大体延续了前人的认识,相应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至刘麟生,现代骈文史观形成。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也从美学、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骈文产生、形成的文化基础,探讨了骈文形式的美学特征、美学意义,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8日 13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