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张胜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正在制定重大工程的细化实施方案,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与预警、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工程等项目。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9部门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关键项目,为2025年至203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锚定了方向。生态环境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地实施。
在立足统一监管职能、系统构建监督性监管体系方面:建立生物多样性监督性调查、观测与评估体系,搭建监督性调查观测网,多尺度、多层次常态化采集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等数据,开展重要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基线调查与动态观测;编制生物多样性状况和成效评估指标规范,开展全国、重点区域、重点物种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以及保护恢复成效评估,开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外来入侵物种及转基因生物等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专项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价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日常监管机制,推动将评价结果纳入政绩考核。
在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三大目标方面:针对生物多样性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区域,明确差异化保护目标和任务,强化栖息地修复、物种保护等重点领域项目布局;以利用促保护,推进可持续利用试点示范;实施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推动工程,总结野生生物资源等生态产品产业开发和转化模式以及识别、采集、选育等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搭建评价结果应用场景,科学规范开发和认证生物资源,打造“保护—开发—共享”一体化示范区。
在聚焦关键技术问题、保护国家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方面:构建高效智能化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研究制定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重点监管名录,规范其获取、利用、惠益分享活动;通过摸底调查、资源追踪识别、传统知识保护等多维度措施,开发国家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防外流模型,确保我国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合法利用、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打造传统知识保护示范典型。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