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甘霖润民生——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系列报道之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甘霖润民生——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系列报道之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09 0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陆健

  在湖州安吉余村,新建的文化礼堂成了村民们最爱去的热闹地。夜幕降临,这里灯火通明:老人们在阅览室翻阅报刊,孩子们在“春泥计划”活动室专注绘画……这幅温馨的乡村文化图景,正是浙江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由“文化+民生”深度融合结出的硕果。文化如阳光雨露,遍洒之江,温暖浸润着百姓心田。

  文化场馆扎根城乡

  又逢暑假,钱塘江边,之江文化中心人头攒动,合院式的开放布局内,都是假期来参观学习的青少年,大块玻璃幕墙与青灰色系干挂石材幕墙错落拼接,宏伟壮观,仿木纹铝板和木色窗框点缀其间,古典雅致。

  “真是兼具江南韵味与现代都市气质!”第一眼看到之江文化中心的建筑群,游客们都会不禁感叹建筑之美。再挪几步,进到场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四大场馆美轮美奂的陈设风格和惊人的馆藏体量,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作为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集聚群、现代复合型文化综合体,之江文化中心除了集结浙江省级“四大馆”,同时还配置了地面景观公园和地下公共服务中心,力图打造成为之江艺术长廊上重要的知识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浙江历史文化的展示窗、浙江非遗记忆的活态展示体验中心、省级文学创研基地与资料中心。

  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有一个小而美的传梭博物馆,它由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郑芬兰建立,是以纺梭为主题的浙江省三星级乡村博物馆。除了展览各类纺梭,博物馆还围绕纺线、浆纱、织造等纺织技艺的十二道传统工序,系统还原了整套古法织布的完整流程。

  “第一次体验织布,才知道每一块布都来之不易。传统文化真的很有魅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乡村的生态与文化价值。”今年三月,余杭区凤凰小学的师生们来到百丈镇进行研学活动,学生们走进传梭博物馆、玩竹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体验非遗土布纺织、风筝绘画、竹编技艺等课程,参与自然观察、农事劳作等实践,通过“可触摸的文化”感知乡村魅力。

  自2022年首个乡村博物馆开馆以来,百丈镇结合自身资源,陆续建立起10座主题乡村博物馆。在浙江,这样的文化空间处处皆是,衢州的“南孔书屋”、黄岩的沙川书院……各地的城市书房、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满足全省人民的文化需求。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八月,夏尽,秋立。

  蓝天,白云,粉墙。

  秋天村里的第一场手工,

  错银入画,

  愿每人都收获一份‘上上签’。”

  这段充满诗意的文字来自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皋城村文化特派员阎敏的微信朋友圈。8月7日立秋,阎敏刚刚带领皋城村的村民们一起完成了木错银挂件制作的非遗文化手工课程。

  去年5月,阎敏从浙江广电集团来到皋城村,肩负起一项新使命:培育新型农民,研究如何及时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年来,她和团队深入走访,挖掘整合“皋亭山文化”与“桃花文化”,全力打造“杭州桃花坞”乡村文化品牌。同时参与编纂新版《皋城村村志》、创作新村歌、改造村史馆。阎敏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皋亭山文化’和‘桃花文化’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本土文化。”阎敏表示,打造自己的乡村文化品牌、创立“桃花坞乡村文化博物馆集群”,增强了村民们对本乡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

  作为一项创新性的文化人才下沉机制,浙江省的文化特派员制度旨在解决基层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和社区倾斜,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文化繁荣。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建好阵地,更要精准输送活水。“八项工程”实施以来,浙江文化服务创新机制,已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文化赋能激活产业

  运营3年来,百丈镇的“乡村博物馆集群”收获了文化产业的累累果实:玩竹博物馆开发的“太湖石竹编”工艺品,5000元/米的价格供不应求;农历博物馆的节气文创系列带动土特产销售20余万元。2024年,博物馆集群实现经营性收入5000万元,带动旅游收入增长60%,解决300余人就业。

  百丈镇的秘诀在于,从建设之初就瞄准文化变现能力,明确自我造血路径。通过打造“文化资源—文创产品—市场价值”转化链,开展研学团建,培育特色共富工坊,有效串联起文创、民宿、农业。

  在衢州,还有一个画家村。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全村800多名村民中,有300多名农民画家,他们所创作的农民画及文创产品每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超5000元。

  在农民画家丰富多彩的画作中,共同描绘着一个富裕新乡村。“八项工程”实施20年,文化正成为撬动民生的强劲杠杆。

  文化惠民,不仅要满足精神需求,更要激活沉睡资源,让文化成为驱动发展、惠及民生的源头活水。20年来,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人民文化生活走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之路。在未来,这条以文化引领的致富之路将越发光明。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9日 02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